熊榆  >>  正文
“悠哉”的英国大学老师生活
熊榆
2014年08月27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当英国大学老师?”,其实在当上英国的大学老师之前,我从来都不认为我能当上大学老师,也从来都不觉得当老师能有多好,我曾经觉得教书育人是非常枯燥的事情,我更觉得做研究是一件痛苦的事。我父亲是大学老师,他的学生也已经在各个大学当上教授了,生活一样是那样的浮躁与飘浮,为拉项目到处活动。教书俨然成了大学教授最不愿意做的工作之一,不少学校只能强行下令,即使是教授,也必须要给本科生上课。大学老师哪里好呢?除了一个显然的寒暑假,牺牲的却是收入,一个辛辛苦苦读完博士刚拿到讲师的国内学者,月均收入不到4000元。

阴差阳错,曾经被大学同学称为最不可能当老师的我,竟然在一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还算是名校的国外大学留下来了,应验了我必将“毁人不倦”的预言。更奇怪的是,我已经渐渐地爱上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在英国当老师的我,还没有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压力和备课压力,但是习惯了闲情逸致的生活。记得多年前,我曾经无所事事到处参加活动,后来有人终于忍不住试探着问我,“你是否有正式工作?”我这才茫然地说:“当然!要不我怎么活?” 这样的生活得益于英国大学的自由度。我在一所研究型大学里面,1年的教学工作量是120学时。120学时是什么概念呢?1年拿上5天,不吃不喝,就上课,正好120小时,剩下360天,就是自由身。当然,没有人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基本上我对这120学时的安排就是:每周上一门2小时本科生的课,一门4小时硕士生的课,再上3个小时本科生的习题课,这样每周9小时,连续12周,一共用去108小时。剩下的12小时呢?带硕士。一般带5个硕士,论文期间,见上3次,可以单独见,也可以一起见,更可以通过邮件“见”。这就是我每年的硬性工作量,此3个月之外的 9个月都是自由身。于是就出现了我前面说自己无所事事,到处参加活动的情况了。 有文章提到说我是“海鸥”。的确我能每3个月就回国呆上几周,然后又回英国。工作的性质让我习惯了现在的双城生活。学校给我的研究工作呢?9个月的时间,按道理是来做研究的,但是按照英国研究测评框架(Research Exercise Framework)规定,每个学者每6年交出最好的4篇文章即可。你要发表10篇?可以,但是没用,人家只看4篇。国内的同行听到一定张大嘴巴了。很多国内大学要求一定水平的核心期刊,也许1年就不止发4篇。6年?不拿出20篇都不好意思。事实上是,国内要求的数量多于质量,导致了学者更大的压力,却无法集中精力提高创新度。这不,英国所有的科研水平都在国际排名上遥遥领先,他们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只要在英国拿到了教职,便是终身饭碗,慢慢享受生活吧。不少老外拿到讲师了,甚至那6年发表4篇研究的任务也抛之脑后,尽情享受英国的酒吧生活,一半以上的英国讲师都是4、50岁的高龄学者,他们也没有打算向高级讲师或者教授进军了。所以我认为在英国读博士的那3、4年,是值得的,相比于美国的6年,甚至8年的博士来说,性价比高。女博士也在被熬为“第三类人”之前,完成学业。
【责任编辑:管理员】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企业运营首席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领导力学院院士、英国皇家注册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