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记录心中的,相机记录并美化世俗的
我的一位朋友,每到节假日,必去一些有自然美景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资深驴友。她这个国庆长假,丢下女儿,跑去了新疆喀纳斯。中国具有最美秋景的地方,也是一个路途遥远的所在,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已经很远了,喀纳斯距离乌鲁木齐还有一天的车程。正所谓好景都在人烟稀少之地。
她在微信朋友圈直播她去过的每一处地方,确实很美。但因为是用手机拍摄的,和一些专业摄影师的作品自然没法比,但总归有了一些真实性,在朋友圈假期秀风光的日子里,自然每次发九张图,每次都能收到“32个赞”,也就推动她秀更多的美景,自然有更多的赞。
今天她突然问:美景是应该用相片定格,还是应该长存记忆库里呢?早晨在一次次按下快门的时候,突然觉得更应该放下相机,用心去看去记住这些瞬间…
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问过,答案也不外乎几种组合。但我的回答是:用心去记录心中的美,用相机或手机记录并美化世俗的美。
为什么美要记录,是为了供我们回忆,更是供我们分享。以前有朋友出门旅游,那是极难得的机会,一则出门不易,二则手头不宽裕。旅游也很少自己带相机,都是请景点拍照的,在最佳摄影点拍个一张两张,底下打上照相馆名和地点,邮寄回去,往往要等上半个月,自己看到自己的倩影在黑白或彩色景区标志前,会激动不已。后来经济条件改善,广东和江浙一带普通百姓大规模出门旅游,一些人自己背着傻瓜相机,自己带了胶卷去拍,因为胶卷和冲印不便宜,就很珍惜。往往出门一次带两个胶卷算多的了。我想起我和媳妇出国旅游,带了十个胶卷,已经算旅途最多的一个,排满也就360张,真是节约又节约,又想拍个纯风景照,又想把自己拍进去,很纠结。出门旅游回来的第一步是把胶卷送去冲印,有时候甚至迫不及待到一个大城市旅游,都要求找快印的当天印出来供自己欣赏。旅游回来后,朋友亲人一定会赶紧过来,索要旅游照片来看。这是照片具备讲故事和亲友分享的作用。
有了数码相机后,比胶卷时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拍照也不是很随意的。早期的数码相机存储卡有限,也得节约着使用。一个方法是调低像素和质量,再一个是删除不好的留下好的满意的以腾出空间。记得2001年去俄罗斯为北京申奥助威,只带了一块32M和8M的存储卡,柯达的小数码相机,为了多照,把像素调成最低,实在美景太多,经常需要照一部分,删一部分,实在是纠结。再后来,单反相机和大存储卡进入普通家庭,照相再也不纠结存储空间和照相张数了,又开始纠结电池使用时间。有时候拍得太勤,一天下来,景点还没逛完,电池告急了。也有麻烦。很多人只好带两块电池出门。为了电池续航,还得带充电器,有时候需要实时看到照片并与人分享,还得背着笔记本电脑旅行,麻烦得很。
拍照时代来临,人人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手机终端拍摄并即时分享
革命性变化来临,要归功于可拍照相机和移动社交网络的发达。智能手机五百万高清摄像头的发展,以苹果iPhone为标杆的手机摄像头,完全代替了此前人人携带的卡片机甚至单反相机。我经常在一些旅游景点见到不少拿着iPad照相的朋友,可携带一专多能的移动设备,代替了传统的影像记录工具。手机除了代替相机,还代替了摄像机。即拍即传功能,为自己记录美景插上了翅膀。实在令人爱不释手。
因为美景在那里,拍得好的美景又太多,所以很多资深旅游者往往会问,美景留在心中还是用相机记录带回家。这样的问题很正常不过。很多旅游者旅游还不专业甚至业余都谈不上,所谓的“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点拍照,一问啥也不知道”的状态。如此情况下,自然对讲究体验的旅游者来说,单纯的拍照到底还有没有必要也就成了问题。用心去旅游还是用相机去旅游,我自己就常有这个矛盾。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但我大部分情况是通过相机取景器去看外面的景点,既拍美景也为同行者留影。回来记忆是有了,但旅游的过程中,似乎成了一个随行的记录者,体验并不是特别深。我总自己劝自己,拍下来以后慢慢看。其实我有无数照片都存硬盘里,很少再翻看。手机摄影时代来临,我很少背着专业相机出门,但我还是会经常拍照,也用手机代替急躁出结果而没有期待感的数码相机,但真难做到,只把美景记录在心中。我想这是一个更高境界。我暂时修炼的是第一层境界:拍下来,并美化世俗的美景。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
本文为康康供中国日报网专栏文章 http://column.chinadaily.com.cn/ 欢迎访问
今年北京的秋,过得一如既往的快。当然也过得一如既往地好。天气雾霾依旧。
想起去年波士顿大图网站里那么美的秋,我去寻了出来,再次拷贝过来,推荐给读者朋友们,希望你们都喜欢。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摇晃枫树,期待她心中的落叶。
(Sergei Grits/Associated Press)
阳光穿过乌云,打在一棵立成秋的姿势的树上。Cologne, Germany, Oct. 29. (Oliver Berg/EPA)
一只红松鸡在一片沼泽地里探出头来,大概秋天的清晨,安静中埋伏着危险。
(北约克郡,Dan Kitwood/Getty Images)
游人站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桥上的风景。Russell Cheyne/Reuters
温哥华的晨雾,恍惚来的了帝都。草已渐渐枯黄,劳作的人趁着浓雾,依旧在低头。(Andy Clark/Reuters)
一缕不安的阳光,洒在清冷的枫叶尖。
伦敦(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布拉格街头的艺术家,总有一股子穿越的气质。捷克是我梦中的第二故乡。
(Filip Singer/EPA)
秋日暖阳,泻在小村前。瑞士东部 (Arno Balzarini/EPA)
密西西比 Holly Springs 附近,一只蜂鸟飞过。
Karen Pulfer Focht/Associated Press
希腊西部,渔船安静地停靠在木桩旁。晨雾起。(Dimitri Messinis/Associated Press) #
德州圣安东尼奥的大花蝴蝶。画面背景是由于德州干旱,这样的黑墨金斑蝶从墨西哥迁徙的数量逐年在下降。(Eric Gay/Associated Press)
这张图不用解释吧。秋天的愁的来源之地。
(China Stringer Network/Reuters)
柏林北部,一群灰鹤飞过月亮的领地。这让我想起ET。(Thomas Krumenacker/Reuters)
德国哥廷根附近的秋色。正浓。(Swen Pfoertner/EPA) #
日本北海道附近的岛屿,一只棕熊在捕食鲑鱼。三文鱼洄游,成为熊的猎物。吃饱了好过冬。(Kimimasa Mayama/EPA) #北海道一直是文艺青年喜欢的名字,尤其冬天和秋天的季节。漠河就不那么文艺。
波黑, 靠近Fojnica的Tovariste村的森林,一位带着愁容的姑娘走过。(Dado Ruvic/Reuters)
贝尔格莱德秋日的,闲的发慌的小猫,在追逐树叶。(Darko Vojinovic/Associated Press) #
匈牙利距离布达佩斯西南208公里的一个叫Nagykanizsa的地方,升起的浓雾,像是我梦中的家乡秋的气息。(Gyorgy Varga/EPA)
波兰。蜘蛛网往往是冬天的记忆。(Darek Delmanowicz / EPA)
莫斯科一个公园里,游客过桥时的倒映。照片反着看,别有一番味道。(Maxim Shemetov/Reuters)
伦敦圣詹姆斯公园水面漂浮的一片红叶。(Luke Macgregor/Reuters)
温暖秋日,女孩走过一片安静的森林。底下的蘑菇从秋叶丛中伸出鲜艳的身姿。(Ognen Teofilovski/Reuters)
美国滑雪胜地Aspen,十月已经有白雪覆盖。阳光打在树上,暴风雪要来了。(Andrew Taylor/Vail Resorts, via Associated Press)
只有英国才有这样的公园和母鹿,邓纳姆梅西公园,英国。我在等待鹿的口中,喷出一点白气。这是真的秋的气息。(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日本东京附近一个公园里盛开的曼殊沙华,(石蒜,龙爪花,n多名字,英文居然叫红蜘蛛百合,呵呵。上次我小侄女专门拍了这花让我告诉叫什么名字,没想到日本这么多)。(Franck Robichon/EPA) #
Red spider lilies in full bloom grow at the Kinchakuda park in Hidaka, Saitama prefecture, near Tokyo, Japan, Sept. 27.
一对可爱的母女,女孩背着她的梦想,采集了一束树叶。只有童心才会采集树叶。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 (Yurko Dyachyshyn/AFP/Getty Images)
一群大雁飞过德国Sachsendorf附近的Oderbruch (Patrick Pleul/EPA)
一枚爱美的女子,正在拍摄初秋的银杏叶子。编辑说,因为秋天的美景,北京的游客最多。怎么不说,中秋和国庆,假不用就作废了。(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还是伦敦圣詹姆斯公园。松鼠捧着一颗坚果。秋天真的那么温暖么?我不信。(Luke Macgregor/Reuters)
德国东部 Treplin附近的一个湖,随处可见的水中秋的倒影,比九寨沟的水中倒影还差一些。(Patrick Pleul/DPA via AFP/Getty Images)
以上图片和编辑来自波士顿大图网。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