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星  >>  正文
泛非论坛上消失的中国人
李连星
2014年10月31日

11

非洲精英阶层从来都是乐于并善于互相之间频繁来往的一群人,从独立前的抗争,到建国后的泛非机构建立,再到现在的一体化议程,他们把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交通通讯的不断升级,各种区域性和泛非性会议平台不断涌现,有着不同的议题和参会者,较为有影响力和重要的如非洲经济会议,非洲发展论坛,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分论坛,以及纽约论坛等。每一个平台,每一场会议就是一场网罗非洲各国政商学界精英的聚会,是不可多得的分享理念和社交的场合。而遗憾的是,中国人作为目前非洲发展力量中的重要一支,也是饱受争议的一支,却经常在这样的重要场合缺少身影和声音。


      10月上旬在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举办了第九届非洲发展论坛,该论坛两年一届,由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主办,主要讨论有关非洲发展的紧急议题,在参会者中达成共识,付诸行动。今年的议题是非洲发展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新发展伙伴关系的建立。论坛重点讨论了在援助资金已非非洲发展的重点资金来源的时候,非洲国家如何更好的吸引外来投资,特别是私有投资,和更好的使用国内资源来获取资金。为此,防止非法资金流动和国家财政的流失,以及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私有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时,应当把眼光重点放在新兴市场,以及非洲国家内部。与会者包括了多国元首,泛非金融机构,各国发展智库和研究所,以及许多大型或跨国企业等。


      根据主办方的数据,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15年左右,将成为该地区最大的投资伙伴,取代目前第一的美国和欧盟。对于非洲,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合作者,而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投资伙伴。在这样一个可以与政客沟通,与学者请教,与商界寻找机会,以及能够通过论坛的活动展示表达自我的场合,竟然没有一位中国的参会者或者发言者。当我在会议上问起该问题时,主办方的回答却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没有中国参会者的身影。


      这样的交流平台中非之间是有的,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基准,还有许多分散各地的分论坛,但问题是我们的人员似乎更愿意自己搭台唱戏,而对本土议程的设置和组织更加羞涩。殊不知,除了我们自己的平台之外,这样的本土议程设置和精英交流在未来非洲政策的发展和进化中,会越来越重要,参与和加以影响并塑造,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政策改变中能有一席之地。


      时代不同,非洲精英阶层的体现也不同,政党领袖,军人统领,以及现在的商学界精英,在绝大部分非洲国家的环境中,都能够发声造势,对政治和商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而目前非洲大陆国家间的交流也愈发密切,尽管政治上已经很难再出现主权国家重新划分的情况,但商业统一市场的建立却是这块大陆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望。20亿人口市场的完全开放和流通,会对这片大陆的未来产生一种不可预估的影响。


      当然,这是愿望,在实现的道路上很难,经济学家们并不认同非盟所设立的2017年建立起关税统一的泛非市场的设想,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一个设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次区域一体化已经发生,也并将持续深化,如东非共同体的关税统一,中非法语国家的货币统一,以及西非经济共同体的人员自由往来。未来在非洲的商业和贸易环境评估也许不再仅仅局限于某国,而是需要着眼于区域共同体的整体政策。


      目前,许多非洲国家针对中国人参与密集的行业都不同程度的给出了相对苛刻的政策改变,甚至是行业禁令,而我们的企业在非的合法经营过程中,是有着非常强烈的委屈和不满的,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限制。在此背景之下,对未来区域性政策的提前把控,甚至是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对于很多想长期扎根非洲的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参与这种议程讨论会,就是一个有效的表达自我,发出声音的方式。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参与这样的场合,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和顾虑。


      我方大部分企业的商业交往涉及利益方较少,基本为国内一点,当地一点,还未出现许多本土企业那样的区域性辐射,这样的话对区域政策的制定就比较淡漠。这些企业更加关注的是所在国的政府关系建立,以及本国相关政策制定,很多交往也局限在私人层面。


      另外,语言的沟通依旧是绝大多数企业领导的桎梏。在这样的场合,文化身段的契合和谈话交流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而许多掌门人依旧很难有效沟通,同时也认为这样类型的交谈比较虚空,没有实际意义。


      还有一个因素是怕树大招风,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论是自身经营有问题也好,或者没有问题也好,许多非洲国家的特殊政治环境经常让职能部门犯“红眼病”,对知名企业会有“额外关注”,这使得大部分中国企业愿意向国内,在国内进行大笔宣传,而在非洲却保持低调。


      非洲国家市场之大,不在于某一国,而是一个区域和一个大陆,未来企业的增长引擎必然会依赖于区域性市场的建立。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在文化,现代公司管理,以及与当地的历史联系方面有一些天然的劣势,过去的经营已经饱受非议而商业与政治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如果在政策塑造阶段中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权益,解释自己的立场,稳固自己的关系网络,那么扎根非洲这场持久战里,恐怕路会越走越难。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驻肯尼亚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