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  正文
贬低小我 成就大我
周黎明
2014年11月21日
To grow bigger by belittling oneself

 

失败者以自我贬低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这为争做人上人这一传统文化敲响了警钟。

电影制作人冯小刚曾就某网络热词发表犀利言论,从而引起大众的强烈反应,这也是我第一次注意到中国大众对于这一逐渐兴起的屌丝心态存在认知上的巨大分歧。

冯小刚导演对于“屌丝”一词燎原之火般的传播速度而感到困惑,更令他惊讶的是,还有许多人以此自居。“屌丝“的字面意义是男士的阴毛,由于雄性生殖器官有时被用于贬低他人,因此,”屌丝“一词指的就是那些极度不起眼的小人物。冯小刚导演公开质疑道,为什么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会以此自居,他也因此被指责对人的完形心理(gestalt)缺乏认知。

“屌丝”暗示着大众滑稽的本性,有些人通过成为非正式“屌丝“代言人而声名大噪,而冯的言论无疑是重重打了这些人的脸。

“屌丝“实际上并非是一个网络新词。它被应用于多种中国地区方言之中,通常是作为用来形容人身体状况不佳或是境遇不堪的粗鲁术语。但偶尔它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就我所知,“屌”字开始在媒体中崭露头角源于台湾巨星周杰伦把“屌”字作为口头禅,表示“了不起”的意思。

我必须指出,和大多数描述性器官的俚语一样,这些词汇有被滥用的趋势,如果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它们很快就会丧失自己的字面意义,即许多人会脱口而出这一词,但是却对该词语的最初定义一无所知。

直到成年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成长过程中遇到过的一些术语竟然带有性色彩。可能有许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经历,这是因为某些术语被异性使用时不含有这样的色彩,例如,有些女性也会自称“屌丝”。

尽管这些表达方式由来已久,社交媒体的兴起不能成为它们一夜爆火的唯一原因。作家马晓燕(音)将这一现象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香港喜剧明星周星驰在内地大学校园内受到追捧,因为从来没有人用那样的声音和他们说话。自此,周星驰跻身大神行列。

周星驰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境遇不佳,最后被少女拯救的小人物。他以幽默的方式呈现人性的脆弱,事实证明,对于无法对传统英雄救美故事表示认同的青年一代而言,周星驰的故事更受他们的喜爱。当然,结局肯定是他抱得美人归,但他靠的却不是英雄姿态或是英勇行为,而是通过扮演失败者或是环境受害者的方式。

传统文化告诫我们要不懈追求更高目标,但是大众需要退路,也可以说是需要证明自己的现状还过得去。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马云或是哈佛大学的佼佼者。在一个以名声和财富定义成功的时代,正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要站起来大声承认自己不是成功人士并且乐于做一个不成功人士需要很大的勇气。他们坚持认为,这是蔑视传统的一种姿态。

其他人主张这种现象体现了一种奴性,通过风趣幽默的自嘲掩饰他们自己的自卑,胆怯以及急于跻身令人艳羡的社会阶层的迫切心理。实际上,从“屌丝”们为一些成功人士所取得绰号当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万达商业帝国掌门人之子王思聪被许认为是中国最受人觊觎的单身汉,因此,人送绰号“国民丈夫”。曾经的畅销书作家,现在的电影制作人韩寒因为晒出自己女儿的照片而成为了“国民岳父”。

中国传统强调按资排辈。当你向一个不是你亲属,也不比你年纪大多少但却被你视为父亲,祖父或是丈夫的人致辞时(儒家的等级制度要求女性无条件服从自己的丈夫),你需要稍微地或者不那么稍微地贬低一下自己。

北京用“爷”(字面含义是爷爷)字来表示家长地位。鲁迅关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经典小说最能反映这种等级制度。故事中,主人公被比他强壮的壮汉欺负之后没有还手,而是说了一句一事无成者最著名的台词——“我是你大爷”——这是一种心理反击的报复手段。

如果这就是标准,那么现在的修行语都没有达到标准,这是因为网民们总是不用强求就轻易地膜拜那些成功的标杆人物。但如果把郑重轻易为之与由来已久的自谦传统,如自称“奴才”或是“鄙人”,等同起来则是把事情过于简单化了。

对于现代人而言,以这样的方式贬低自己充满了乐趣。如果一个人突然从现有的正常位置上被踹下来,他可能会觉得被羞辱。当自我贬低程式化之后,它就会逐渐被社会内化从而作为一种社会准则被大众接受。但是当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时,一本正经就输给了所谓的解构主义,过渡受尊崇的目标会和受称赞的对象一起被拖累。

我不知道“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是何时出现成为大众习语的,但是它代表了人们态度上的转变,更确切地说,是对过分重视尊严的一种修正(随着时代的变化,受压迫的一方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恢复能力。)尽管精英阶层对于自我贬低成为一种惯例表示接受,但是他们无法接受一事无成至上的论点成为社会主流。以自我形象进行阶级划分一直都存在,但是随着网络等民主舞台的出现使得以往微弱的声音也得以加入到此起彼伏的大合唱之中,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关于目前自嘲的流行词有趣的一点在于它的复杂性。它包含多种情感,包括想要尝试但是却立马屈服于传统并对之前的尝试嗤之以鼻的矛盾心理,对无法获得能够使自己上升到更高社会层面的社会地位象征感到沮丧的心理,以及要求他们牺牲如自尊之类可贵品质的求生本能。每出现一种诙谐幽默的自嘲,都不单单是讽刺那么简单的事。

“屌丝”作为全民大狂欢环境下的产物,每个人都可以以此自居,因此,“屌丝”不仅被合理化,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屌丝”行列,“屌丝”大行其道。从此意义上而言,第一个自称“屌丝”的人需要勇气和诚信,随后千百万跟风的人可能仅仅只是在为他们复杂的情感找一个宣泄口或是因为这两个字说起来很顺嘴。

我注意到在美国英语中有一些关于同性恋或是黑人的轻蔑语,它们的发展史与屌丝不谋而合。这些词被创造的初衷是为了让这些群体感到难堪,因此成为了敏感词或是禁忌词。渐渐地,受害者也开始使用这些词汇来标志自己虽伤尤荣,因此,这些词汇被赋予了不顾一切的冷淡和漠视。对于那些为戴上“失败者”“一事无成者”或是“屌丝”帽子而感到自豪的中国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安慰的另一个事实是他们在人数上占优势。但他们的冷漠和漠视是相对的,因为他们一旦爬上一个更高的阶层,他们会更加不可一世,甚至可能会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带着高人一等的姿态。

目前,这种潮流深得民心。当他们已经自我嘲讽之后,他人在嘲讽他们之前就会有所犹豫。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