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洪杰  >>  正文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力推经济转型
柳洪杰
2014年11月28日

2

2014年11月27日,《201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全球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联合国系统内年度唯一发行刊物《201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全球发布会于11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举行。共有48个国家被联合国定为“最不发达国家”,其中非洲34个、亚洲9个、太平洋4加勒比1个。

《报告》说,大多数最贫困的国家虽然取得了强劲的经济增长,但却未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报告》将这种现象称为“最不发达国家悖论”,国际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出现这种悖论的原因是,最不发达经济体虽然因高涨的出口价格和不断增加的援助资金实现了强劲增长,却未能完成结构转型。一些不在“最不发达国家”类别之内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生产、就业和出口主要依靠初级商品的国家——也面临类似悖论。

《报告》指出,最不发达国家为实现民众脱贫而需要进行经济转型,并使其向较先进、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多样化发展。同时,必须进行创新、升级技能,以及大规模地将资源转向较先进的产品和活动。这一政策变化对过度依赖采掘业的最不发达国家尤为重要。

《报告》称,最不发达国家在过去两个十年中的经济增长与其生产及出口的构成变化有关。能够通过多样化使生产进入较高附加值的制造活动的最不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持续高于仍然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和柬埔寨等制成品出口国主要位于亚洲,经历了生产结构构成的快速转变,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亚洲最不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生产活动的增长中也显得最为强劲(在总产出中的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3.3%或更高,表现优于其余它最不发达国家。相反,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出增速较慢,年均增速仅为1.9%。在几内亚和赞比亚等专门出口矿产品的国家中,增长停滞不前。

《报告》还发现,即便在相对成功的制成品出口国,一大部分劳动力已转而从事生产率低的服务活动,这些活动吸收在工业部门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从事非正式工作。城市工业未能跟上过去两个十年中出现的从农村向城市迁徙的惊人步伐。 此外,从事低生产率非正式工作的劳动者占比升高,严重阻碍所有最不发达国家生产率的总体增长和发展。同时,由于低生产率伴随着低收入,这些工作不仅抑制经济现代化,也使劳动者持续贫困。

1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力推经济转型 在中国举办这一年度会议尚属首次。

《报告》的副标题为“增长和结构转型齐头并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报告》指出,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能否成功将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捐助方在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的数额和条件方面履行其所作的长期承诺,包括根据接受国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支持。二是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危机,并改革全球税务治理制度。三是改革国际贸易体系,以便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它们所需要的市场准入,并允许它们利用贸易政策支持其发展议程。四是采取迅速、有效和公平的全球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报告》认为,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核心应当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的良性循环,扭转目前最不发达国家所陷入的恶性循环。减少贫困、改善营养和健康、促进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潜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潜力亦可减少贫困、改善营养和健康、提高受教育程度。但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将生产潜力转化为更高的收入。这意味着要创造更多收入更高的工作,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此次发布会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办,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协办。在中国举办《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发布会尚属首次。由于中国在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在非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其对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更多的关注。据悉,如果一个国家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即可获得援助、优惠市场准入和特别技术援助等特许权。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驻肯尼亚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