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外国电影犹如披着光环一般,其谜一样的吸引力可能是来自于异域文化的细节和不可把控的节奏。
最近,知名日本演员高仓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的离去在中国掀起一阵纪念潮,这种情况在如今紧张的中日关系氛围下,实属罕见。虽然高仓健在中日两国都备受推崇,但是他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是由一部电影造就,而这部电影在他所有的205部作品中却并不突出。
对 日本观众而言,《追捕》只是高仓健作品当中普通的一部;但对于经历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观众而言,这部电影确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在这部电影中,中国 观众首次见识到了关于追捕、悬念、被冤枉的英雄和大胆追随他远走的女孩等这些在中国电影不曾见过的元素。此外,还有一名日本明星需要提到,嗯,我该怎么说 呢?她的形象几乎也是深深地印在中国观众的脑海中。她的名字是苍井空,在新浪微博上,她拥有1500万的粉丝数量。现年31的苍井空,其演艺事业始于拍摄 成人影片和担任裸体写真的模特,现在已经离开原来的行业进入主流娱乐业。尽管她在日本成人影片市场中颇有名气,但是日本驻华大使直到来到中国才听闻有此 人。有中国记者问这位驻华大使木寺昌人,是否有可能邀请苍井空担任中日两国之间的民间友好使者,根据凤凰网的报道,这位大使回答说,日本文化艺术界和所有 艺人当中,苍井空在中国竟然是最受欢迎的,这实在令人惭愧。
娱乐行业内的人们受到欢迎是具有多种原因的,其中有些无法轻易解释。 (人们还是会尝试去做)同时这些明星来自外国这一点通常是主要因素,对此即便是最好的分析师和专家也无法理解,但有趣的是,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一定的文化 差异。比如,为何中国电影对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情有独钟,对瑞希·威瑟斯彭(Resse Witherspoon)就毫无兴趣呢?这两位都是演技精湛的魅力影星。列举她们出演的电影,你会发现她们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所饰演角色 的影响。而热门影片《加勒比海盗》是她精彩亮相的绝佳平台。此外,除了热门影片本身,也存在其它因素。西亚·拉博夫(Shia LaBeouf)和马克·沃伯格(Mark Wahlberg)参演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该系列电影在中国票房大卖,但是在中国,他们的名气还比不上
温特沃什·米勒(Wentworth Miller),后者
仅仅只主演过一部电视剧——《越狱》。
和 高仓健一样,米勒也是幸运的,他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在一个特定的时候进入到中国,在此时期,人们开始具备了从网络上下载视频内容观看的条件,因此而培养起一 大批网络观众。五年后,当米勒重返银幕,由于电视剧内容大大增加,选择性也变得丰富,他的影响力不再当年。和高仓健不同的是,仅有一部热门作品的米勒,在 美国也逐渐被人遗忘。
从商业的角度说,高仓健和米勒都占有先发优势,他们在特定市场刚刚打开时率先进入。很 明显,这里的“打开”难以定义。你的电影或许可以在影院上映,但是无法吸引到大量观众,或者没能找到电影经销商,但是却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观看热潮,这通常 是因为新近开放的渠道,主流经销商未曾注意而引起的。
现在,若你能为制作出一栏节目,面向只有零碎观影时间的移动用户,那么你很可能从传统媒体手中赢得大量观众。
当我们在讨论跨文化吸引力时,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一致性,另一个是差异性。持前者观点的认为抛开我们表面的差异,人类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会对异域的人和故事感兴趣;后者认为将我们区分开来的东西才是值得珍视的。
关 于这两点,我都认为有合理——只要不是太极端。我们的肤色、语言可能不同,但在内心深处拥有诸多共同之处。同时,我们之间又存在着众多不同,不仅仅是国 别,甚至从一个村庄到另个村庄,都会存在差异。若我们制造着同样的文化产品,无疑这可以促进交流,但却以丧失文化多样性为代价。另一个极端是,若不顾共同 的价值观和情感基础,一味强调差异性,那么观看外国电影跟看考古文物又有何差别。
问题在于度的把握:我们在看进口电影或舞台剧时, 我们期待着一定程度的陌生感。但这种陌生感不能太强,而让我们在观看过程变得艰难甚至痛苦。另一方面,若这些作品不含任何异域元素,那么我们会感到无聊。 这可能可以用于解释为何中国改编的迪士尼高中校园歌舞剧会遭遇失败。因为这种改编没有添加任何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还减弱了原剧的影响力,因而失去了原剧的 忠实中国观众的支持。
近几年来,好莱坞一直在试验让中国影星客串其热门电影。明显是为了扩大观众基础,这样中国的电影观众就能在好莱坞电影中找到更多喜爱的元素。然而,这种尝试似乎没能见效: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即便有了克里斯汀·贝尔的加盟,也没能在美国市场引起注意。
困难之处常常在于如何把握海外观众喜欢的外国元素或新元素。拥有牛仔文化的西方观众,
无 论电影主题,常常将大多数中国电影拒之门外。《西方空间》又或《银河护卫队》在中国就没有遇到障碍,即使电影中的幽默成分在翻译过程中丢失。爱情片应该来 说是比较少文化障碍的,但是在引入中国的数百部爱情电影中,仅有极少部分,像《罗马假日》一样成为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奥黛丽·赫本在异国他乡做的那些事情激发了中国观众的想象,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她的美跨越了地域文化。在中国观众眼中,她是西方人,可也不是那种刻板的西方模样。
即便是以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
她在《罗马假日》中看起来也是完美的。现在若想象由一个拥有深刻五官和美丽长腿的超模来饰演奥黛丽·赫本的角色,我可以保证这部影片在中国绝不会如此受欢迎。
中 国人眼中的女性美,根据选择的外国电影来看,都是既具有异域风情又有本土气息的美。中国观众喜欢的另一个演员——苏菲·玛索,在她的脸和体态上,有一点点 亚洲的感觉,或者是许多中国人这样认为。若这些明星在在合适的时候进入中国市场,那么无论作品如何,她们都很可能赢得中国观众的心。
当我看着那些跨国公司的广告形象时,很多都没有传达出文化平衡的信息。至于这个我们改日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