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上班太忙,以至于一天都没打开手机一次。那天,恰好微信服务遭遇故障,有部分微信用户无法登录或无法发送消息。我有一位朋友大概以为她的微信帐号被盗了,就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通知我如果有什么人通过她的微信向她借钱联络之类的不要相信。我也没上微信,所以晚上收到消息后,不知道是微信的故障,就回复说我会注意的。等晚上上了微信后,才发现朋友圈很多人在说微信暂停服务这个事情。多数人在微信遭遇登录故障时,自然而然想到微信的服务应该24小时无故障,有故障的只能是自己的帐户,甚至是自己的无线网络或移动网络。这也是有品牌网络服务给人带来的习惯性思维。
这么看来,一整天没用手机,其实也没丢失什么。如果说有所错过,也就是错过了一场虚惊。虽然,手机已然成为多数人的器官,不可分离。但现在的时髦是,你敢一周不上社交媒体,一天不开机不接打电话,或者更极端,你敢鼓动你身边的朋友或社交网站上的朋友,和你一起来实施远离手机的活动么?
手机和我们身体的关系越来越近,以致成为一个器官的最明确的一张照片,要算2013年人们迎接教皇当选时,那张点亮的手机屏幕像夜空星星的照片。罗马的广场变成了智能手机屏幕的海洋,人们用智能手机拍照,发送给不在现场的朋友分享。随时随地,却又时时刻刻。丢掉手机一天,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就跟丢掉魂一样难受。
教皇面对年轻人沉迷手机的情况,也曾告诫他们,尽量少用手机,和互联网,以免被一些无用的事情浪费自己的时间。他还建议,手机等本应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现在手机把人们的注意力给转移走了。是啊,在机场、地铁和公共场合,特别是中国的这些地方,人人都在玩手机,已经看不到更多人在阅读传统图书。在家庭看电视,甚至电影院,戏剧厅,餐厅甚至一些人的婚礼和葬礼,人们都在发微博发微信。最要命的是,在一些论坛和研讨会上,或者教室课堂上,人们一样低头看手机。自拍类社交网站的流行,一次活动上,不管是观众,还是主持人甚至老得不用手机的传统人物,都被拉到了一个自拍神器前,作出各种并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表情,现场发带tag的社交消息,供全世界的人去转发,去评论。
这种吃饭时把手机摞起来,谁先动手机谁买单很流行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有钱没钱,人们都太沉迷于手机。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安。很多人于是在聚会时发明了一种新玩法,把手机堆放在一起,谁第一个忍不住拿起手机,谁就负责买单。这样似乎能让某些人在饭桌前,得到片刻的安宁,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会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手机。同样,更多人除了自拍,还喜欢拍菜。以至于有老外笑话中国人,你们的手机可以检查菜品质量和安全么?但实际上,手机拍菜绝非中国人的爱好,全世界人民都喜欢。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在线随处分享的精神,让手机更是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人有Wifi焦虑症,没有wifi就感觉天要塌下来一般。去到餐馆咖啡厅,首先问的是WiFi密码。市场上的各种Wifi万能钥匙等免费Wifi的APP,也颇得人们的喜欢。还有一些人有手机电池容量焦虑症。2000豪安的电池嫌不够,身上必得带一个1万豪安的移动电池,方心中踏实。手机掉到40%的电量就紧张,生怕电池马上耗掉,手机不能用。人们在上网和关机的焦虑中,读过一天又一天,完全失去了很多应有的乐趣。
我们出门摸兜,要确保手机钱包和钥匙带上了才敢出门,这无形中把自己捆绑住了,同时碎片化了自己的私人时间,更破坏了与家人亲密相处的感觉。比如你也许正跟家人用餐,突然某个莫名的垃圾电话进来,或者老板和同事的电话进来安排一个你并不想立即去做的事情。至于那些要求员工24小时开机的老板,简直是可恶,但这样可恶的老板很多很多。一些老板自己在开会和演讲时总会要求听众或员工关闭手机或调成振动,但一旦自己的员工远离了自己的视线,又总希望能一键呼叫到员工,这样的矛盾,很难调和。
如果你尝试过一个周末不用手机,你就会发现,一天不开手机,甚至在工作日压根就不开手机,也没啥了不起。我的曾经的一个手机号码,用了十多年,2年前突然换了一个新号码,很多人打我那个电话还能打通,但多数情况下我不能及时回复,2年来,错过了很多人的电话,但也没影响什么大事情。
其实,谁也没那么忙,谁也不是离不开手机,就看你如何选择。
Keenkang
关于不带手机的报道有很多,可参考下面三篇文章:
也是本文的图片来源
http://cn.tmagazine.com/living/20141017/t17document/
http://cn.tmagazine.com/living/20131011/t11phone/
http://cn.nytimes.com/technology/20130905/c05disru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