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30日这天,一名十九岁的四川男子在其房间内打开煤气,吞服安眠药自杀。在其自杀当日早晨八点至下午两点期间,他通过发布微博直播自己的自杀行为和想 法,并不时发布一些照片,直至死亡。这并不是首例在社交媒体上直播自杀的情况,也不会是最后一例。就目前所知,该案件似乎可以排除他杀。这位曾姓年轻人此 前跟一名女网友展开一段网恋,而仅在一周后,女网友就想要分手。曾姓男子无法接受这个结局。于是他便开始在网上发布信息和照片表明自杀意图,其微博粉丝将此情况告知给曾姓男子所在地警方,他们立即采取行动寻找该男子。数个小时过后,当警方和他的亲戚一同到达他的住处,破开锁着的门时,这位男子已经失去意识,在送医后不久死亡。此案例争议的焦点在于该男子生前发布微博下的留言。围观人群中有部分劝其冷静别做傻事——有些网友还试着让他透露关于其地址的信息,以便让警察寻找;还有小部分的评论却是在火上浇油——他们嘲笑他是懦夫,有的甚至让他快点死。
当初写下这些评论的人多数都对自己感到耻辱了吧,因为那些消极评论已经被他们删除干净。在警方公布曾姓男子的死讯之后,有网友说,世上少了曾姓男子这种人,世界只会变得更好。
曾姓男子对一位从网上认识一周,且素未谋面的女网友如此执着,实属愚蠢,但考虑到他才十九岁,发生这种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可能会说这并不是真爱,非理 性行为罢了。但多数人在处于他这个年纪的时候都曾有过一段不成熟的时期,和经历过可能导致悲剧的绝望。和曾姓男子不同的是,大部分人都平安度过这个事情, 既未伤害自己也没伤害他人。
有人指出该男子曾在感情上胁迫那位想与他分手的女网友。关于这点,有部分符合事实。
他 通过微博直播其自杀行为,不仅是对那位女网友的直接诉求,对其他人而言,也是一种间接诉求,这会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劝那位女网友和他复合。然而,有一件事 是清楚的:曾姓男子并未下定决心自杀。他不是那种不顾旁人援助,决意自杀的人。他也曾想过要活下去。若是他经受住这一切,他可能会在感情路上颇为顺利,还 能会笑看自己这种不成熟的感情态度,但他终究没有做到像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那样。
那么是不是那些旁观者的嘲笑置他于两难境地,让他不得不选择自杀?在目前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出这个结论。有些嘲讽可能并无恶意,因为收到人们那些同情话语是可期的,同时那些刻薄的话语也可能让他冷静下来。这种方式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的人可能会见效。
但这个风险还是留给那些阻止自杀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专业技能就是用于处理这种棘手的情况。看到最近网上的教唆自杀案例,我质疑为何没有专业团队介入。只要一名专业人员回应曾姓男子的微博,这就很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这比普通人的好意要来的有用得多。
中国的自杀率已经降低很多,快速城市化减少农村地区的人员流动,这是农村地区冲动自杀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是在农村人们容易接触到有毒的农药。
即 便如此,曾姓男子的案例也不属于那种农村妇女因陷入家庭不和而服毒自尽的典型案例。相反,若他生活在农场的话,还可能因此得救。在农村社会,人们几乎没有 隐私可言,但是却可以很容易找到说话的对象,发泄在本案中因爱情挫折而积郁的感情。曾姓男子生前住在公寓中,而他的家人直到收到警察通知之后才得以知晓。
在中国,多数自杀行为都得到制止,这是因为人们住得很近,家人朋友能够倾听他们的悲伤和情感挫折。没有到要去咨询心理医生或拨打慈善热线电话的地步。
因此,关于这个案例我所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曾姓男子是否有能听其够吐露心声的朋友?他确实有告诉过她的外婆他在网上和一个女孩约会,但那名女子称这只是玩笑话因为曾姓男子还只是个少年,也可能是因为出于网恋不现实的考虑。
多 数年轻人都会选择相信一个朋友,他愿做一切去将自杀的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专家所能提供的是专业的建议,而朋友能够提供一个肩膀依靠。这个人能与你坐下彻 夜长谈,或数天或数周,直到你摆脱情绪阴霾。他或她不会去笑你的轻率行为,反而可能会因为整天陪着你,冒着成绩下滑或丢饭碗的代价。这个人会认真严肃对待 你的这件事,当你暂时恢复过后,再理性教导。
我相信这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现象,但这种羁绊通常在年轻人群众更为常见。父母肯定是 最值得信赖的感情依靠,虽然他们可能会说你太孩子气。不幸的是,曾姓男子少了这方面的依靠。他的父母在其小时候就离婚了,把他交给外婆照顾,他的母亲再婚 后就搬走。他是在他的外婆家长大的。
换句话说,他也像数百万外留守儿童一样,父母因工作常年不在家。这种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席, 加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叛逆,这让他们比同龄人在遇到情感和成长相关的问题时,显得更加脆弱。普通青少年可能拥有一层又一层的保护网,在他们跌倒磕绊的时候 保护他们,这些保护网来自朋友,家庭或学校,本案例中的隐患就是曾姓男子的感情抒发途径似乎只有互联网。
当然了,我会注意不去做过 多的猜测。公众对于他的家庭或心理世界都知道得太少,因此对本案例未能有一致而明智的看法。但一般来说,处于他那个年纪的年轻人需要更多帮助,以面对成长 过程中的起伏和痛苦。大多人在经历过成长的痛苦后变得更加坚强;一些人留下了伤疤;还有一些没能度过这个时期。我们可能无法帮到所有这些年轻人,但是我们 不能去晃动那些安全网,好让他们掉下来的时候能够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