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凯  >>  正文
保护孩子不应上演“窃听风云”
廖德凯
2015年01月04日

 

    最近,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称:一些家长一直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个窃听器手表,以此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确保孩子的安全。而在上海,某小学有多个孩子佩带了 带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学生还没放学,老师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许多家长给孩子购买这种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保护孩子”。
    “保护孩子”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充满正面效应的理由,许多针对孩子的粗暴介入,都是在这个美丽的理由之下进行的。事实上,孩子也有着自己的隐私,保护孩子也 包括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以上演“窃听风云”的方式保护孩子,反而可能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老师的正常教学,损害家长、老师、孩子三方的互信基础,并不可取。
    孩子能否有自己的隐私,本身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封建中国,由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绝对观念,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没有隐私可言的;但在如今信息 时代,孩子在父母面前无隐私的观念基础已经消失,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孩子的整体发展,而尊重孩子的隐私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一些家 长并没有注意到对孩子隐私的干涉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作用,在“保护孩子”的口号下,不知不觉地做着孩子所不喜欢、也起不了好作用的事。由于孩子在心理成长 期极度敏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被人“欺侮”,其实放大了同学间的冲突和矛盾。不能否认目前校园中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有害现象,但这种个别情况并不足以改变我们对同学间 矛盾冲突的基本看法。小孩子之间的打闹,甚至更严重一些的冲突,绝大多数都可以由孩子自己进行解决,在解决这些同学间矛盾冲突的过程,是孩子面对复杂局面 进行自我救济的过程,也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多时候,家长不恰当地介入孩子的矛盾冲突,往往使局面复杂化,表面上有着“保护孩子”的行为,但事实上在孩 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利。在孩子间的冲突矛盾大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应当交给专业人士——老师来解决。
    另一方面,教师是一个需要高度神圣感的职业,教师在神圣感中工作,能够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而教师神圣感的形成,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社会的尊重,特别 是来自家长的尊重。而家长让孩子佩带监控设备上学,会严重挫伤老师的自尊,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和老师与家长的关系,自然也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有的人认为 类似对老师的监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教学作为人类特殊的文化传承活动,有其特殊的专业性和职业准则,即使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监督,也应当 是专业监督,而不是社会的开放监督。
    事实上,对孩子隐私性的尊重和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在社会的整体认识上并无多大分歧。国内国际多项法律已经为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相应保护。《未成年人保 护法》第30条针对儿童的隐私权做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 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而对于教师的保护与尊重,更是人类数千年来的共同认识,为法律和社会观念所共同维护。
    在孩子的隐私意识下去干预孩子的隐私,也未必就能真正掌握孩子的隐私。许多孩子都有了明显的隐私意识,并因此和父母“斗智斗勇”,比如有的孩子为防父母偷 看日记,把日记记成两本,一本是“应付检查”的,一本是真正的“小秘密”。孩子有着自己独立的成长空间,轻易侵入他们的“小秘密”的人,哪怕是父母,在他 们的眼中也同样是“侵略者”。“保护孩子”只是一个美丽的幌子,如果不认清这一点,我们的“保护”不仅会成为伤害,而且有可能损害同孩子的关系,甚至可能 在“保护”中晾成大错。几年前,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下青春期的性幻想,本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心理活动,但妈妈偷看日记后,不但进行打骂,还将日记本交给 了老师,孩子最后选择了自杀。这样因“保护孩子”而发生的悲剧,再也不能上演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专栏作者,知名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