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正熹  >>  正文
韩料冲出韩国 尴尬如影随形
崔正熹
2015年01月11日

691_1160_951

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有时候人,特别是穷人,生活富足了就会格外想用各种方式将自己的富有“昭告天下”,借此得到众人的认可和尊重来填补内心最深处的空虚和自卑。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在腾飞之后拼命撒钱贴金的同时,韩国也在声嘶力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饮食国际化”是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高速路”上的一辆狂奔的小马车,虽然偶尔会拉风,但内力不足却是其难以掩盖的尴尬。

在韩国住的这几年里也算瞥见过韩国在饮食国际化上所付出的心血。或许在这方面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都是一样——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提升多半来自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认可,而不是对自身文化的深刻体会和认知。韩国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里有很多不同语言、不同内容版本的传统饮食宣传片,您要让我形容,我建议您联想一下中国大部分电视台里播放的那些千篇一律的“城市名片”——总会出现那么一个镜头,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或如绅士般或如牛仔般地笑着,竖起大拇指并展现自己惊讶赞叹的眼神。韩国的饮食文化推广在这方面和中国如出一辙——泡菜缸前,西方人抓起泡菜生吞下去,享受般地笑着,同样竖起了大拇指——看到这里你似乎都能联想到摄像机前的工作人员一边做着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调动外国演员的情绪,一边喊着“一~二~三~笑!”

韩国在传统饮食国际化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之多是不容否认的,但现实效果却难免显得有些凄惨和尴尬。十二月中旬,韩国许多媒体都发出了这样一篇令人尴尬的报道:在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一家餐厅出售烤肉、石锅拌饭等地道的韩国菜肴被列到了“Japanese Food”一栏,尴尬地变成了日本料理。

对于韩国人来说,本民族最值得推崇的食物绝对非辣白菜莫属了。无论是早中晚饭,无论是在家煮泡面还是在外下馆子,餐桌上必有一碟辣白菜。炒饭的时候可以放辣白菜,熬汤的时候可以下辣白菜,喝酒的时候可以就辣白菜,连吃鱼被鱼刺卡住了喉咙也能用辣白菜咽下去……韩国人眼中的辣白菜可以说是“万能”菜,而外国人却不这么买账。笔者曾经问过几个西方朋友有没有吃过韩国的辣白菜,知不知道“KIMCHI”(泡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have no idea”(不知道)。还有,不久前,韩国某媒体对居住在首尔的外国人进行生活舒适度调查,结果显示在韩外国人生活最为不便的就是“饮食不适应”,而在饮食中最不能被大家接受的正是辣白菜。于是,韩国有关人士开始批评相关部门过于急切地希望让外国人迅速接受韩国料理,一些急功近利的宣传和推广手段招致了很多外国人的反感。

笔者认为,韩国饮食宣传内容不接地气是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大原因。韩剧在韩国流行文化的推广上是功不可没的,韩剧和韩国音乐(K-POP)吸引了一大批的狂热粉丝,韩剧中的演员穿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东亚地区少男少女的流行和审美。但在饮食内容的表达上却稍稍有失真实。在中国,很多没到过韩国的朋友会说,韩剧里韩国人每天吃的饭菜是多么的清淡精致,但真正在韩国生活过的中国人可能就不会这么评价了。尽管现在韩国国内已经逐渐出现一批以绿色有机农为概念的餐厅,但普通韩国餐馆的口味还是以咸、辣等重口味为主。客观来讲,所谓正宗的韩国料理,无论是烤肉还是酱汤其口味和其他国家饮食相比都会“重”一个等级,也难怪很多外国人一时很难接受过于浓郁的口味。很多满怀兴趣到访韩国的中国游客会发现韩国料理并不像电视里出现的那么清淡精致,菜品相对单调,更不如中国餐馆丰盈充裕,难免会有人扫兴而归。同样,我们也非常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留学生来韩国时都会在行李箱中放上几罐千金不换的“老干妈”。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必定是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状态并适合当地居民的口味自然产生的,每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不存在优劣的区别,只有受众群体多寡的区别。由此而言,韩国的饮食文化推广没有成功和失败可言,更不存在对与错,只是与韩国希望世界各国迅速认可本国饮食文化的急切心情相比,产生了一点尴尬而已。

在中国,除韩国人较为集中的几个地区外,总体而言,韩国饮食在北方的接受程度要远高于南方。理由很简单,仅仅是它和中国北方地区居民的口味稍稍接近,接受起来没有难度。韩国饮食要在口味上走向国际化还真非易事,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为美妙的地方绝不是那种捏造出的娇柔,而是源自民间的真实,源于市井的自然。去过韩国的朋友们,多数会记得在路边大排档里吃炒年糕、吃煮串的故事,最难忘的一定是在角落的小店里,边吃饭边同店主大娘痛快聊天的记忆。

【责任编辑:管理员】
媒体人,中国日报网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