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铭  >>  正文
股市“黑天鹅”将两融风险暴露无遗
曹中铭
2015年01月21日

2015年1月19日是中国股市一个“黑色”的日子。当天沪深两市出现暴跌,上证指数大跌260点,并以7.70%的跌幅创出近七年来的最大日跌幅。在市场一片惨绿中,此前牛气十足的金融股几乎全部跌停,“中”字头个股也跌得面目全非。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股市上演“黑天鹅”,银监会委托贷款新政与证监会重拳出击券商融资融券业务成为千夫所指,而笔者认为,银监会的委托贷款新政目前不过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股市的杀伤力有限,而证监会重拳规范券商两融业务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融资融券业务2010年3月份开始试点,由于受到标的证券少、参与试点的券商不多以及门槛高等因素的影响,试点初期发展较为缓慢。而随着标的证券的扩容,以及参与券商的不断增多,券商两融业务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2013年1月份两融余额的规模突破千亿元之后更是如此。去年11月21日,央行的降息,为两融余额的爆炸式增长带来契机,增加千亿元的规模从此前需要几个月时间大幅缩短至十个交易日左右,而目前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早已超过万亿大关。

由于两融业务的利率高、风险低,券商对两融业务亦是情有独钟,两融业务也成为券商继自营、经纪、投行之后新的利润增长点。如2013年115家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达184.62亿元,与2012年的52.6亿元相比,增长超过250%。正是由于背后的巨大利益,也导致了某些券商不惜铤而走险违规操作。

根据相关规定,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资金门槛为50万元,然而诸多券商为了从两融业务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不断自行降低门槛,某些券商甚至将门槛降至5万元,其门槛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有的券商将1:1的杠杆比例提升至1:2,甚至提升至1:3的亦大有人在,所有这一切不仅是违规行为,也无形中放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因此,中国证监会去年12月15日至28日期间,对45家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进行的现场检查发现个中存在违规行为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违规,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在内的12家券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监管部门亦再次重申,不得向证券资产低于50万元的客户融资融券。

对违规参与两融业务进行处罚,并再次确认50万元的门槛,对两融业务无疑是一大利空。自去年7月份特别是央行降息后的牛市行情,蓝筹股表现抢眼,像金融股(包括银行、保险、券商股)等成为投资者争相融资买入的对象,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必然导致融资盘的卖出。由于金融股是指数权重股,金融股的下跌又带动指数下跌,在利空效应的影响下,最终导致了股市“黑天鹅”的产生。

其实,这并非两融风险的首次“预演”,昌九生化与成飞集成因股价暴跌导致融资盘爆仓的案例,早已向市场警示了两融风险。此次受监管部门规范券商两融业务的影响,融资盘出现踩踏现象亦不可避免,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上周五,两融余额高达1.117万亿元。而本周一,两融余额下降为1.098万亿,下降约190亿元,说明有融资盘在股市暴跌时卖出股票。

本周一上演的股市“黑天鹅”暴露出两融业务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一是融资业务与融券业务发展严重失衡,超万亿的两融余额中,融券余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融券余额的“跛脚”,不利于个股估值走向合理,也不利于平衡股价,还容易导致两融业务产生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弊端,并进一步放大市场的风险。二是券商违规参与两融业务,把利益留给了自己,而把风险留给了市场与投资者,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因为券商两融违规,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并非周一股市暴跌就能一“跌”了之的,相关个股会受到压力,整个市场同样会受到压力。

因此,监管部门规范券商两融业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违规券商的处罚,则再现了违规成本低的一幕,这亦是此次规范两融业务的一大败笔。

【责任编辑:管理员】
曹中铭,独立撰稿人,资深财经评论人。在多家网站、报纸、杂志开设有专栏,已发表数百万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