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规划以来,国内外总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一带一路”规划是中国的扩张性战略,更有人认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有望成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其投资重点区域集中在六省六港:新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连云港、宁波港、泉州、厦门、广州、北部湾。交通运输、建筑建材、能源建设、商旅文化、比较优势制造业等方面的五大行业将受益。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把“一带一路”等同于“马歇尔计划”,可有道理呢?
笔者对此持反对意见。
“一带一路”规划是怎样提出的?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一带一路”的起源。
马歇尔计划是怎么回事?
“马歇尔计划”正式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它始于二战后的1948年4月,旨在帮助欧洲国家战后重建。在该计划实施的四个财政年度,美国向西欧国家提供从食品、设备、原材料等各类实物到工程、技术、赠款、贷款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价值约合130亿美元。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帮助极大,到1952年该计划资助结束以前,所有受助国的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二战以前。该计划同时增加了美国出口,帮助美国战后消化过剩产能,为美国经济开拓了新的巨大市场,还使美元成为西欧各国通用的结算货币,为美元成为全球性货币奠定了基础。该计划创造需求的模式启动了全球黄金增长时代,美国股市迎来了近20年的大牛市。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战后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舆论认为,借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西欧国家双赢的先例,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将提升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最终确立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一带一路”规划?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理解“一带一路”呢?实际上是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大的战略设计来理解的。它具有政治安全,也有经济和社会人文合作,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大战略。它本身的提出,既与中国解决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或者整个中国国际战略的一些需求,实际上要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中国的投入、带动,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整个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为中国服务,为经济特别是对外开放找到新的方式和利益点,通过“一带”,打开中国内陆对外经济交往的大通道。通过“一路”,建立海上沿通道的经济带,同时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因为过去我们主要就是通过打开外部的市场,把产品推出去。经济带的涵盖,主要就是要和相关国家共同建设、共同发展,这样就扭转了过去光去开拓市场,去发现资源,为我所用,这样一种单纯的、单向对外开放的政策。
同时,另外一个方面,不光是我们自己发展战略,也是找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目前,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中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和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已形成了新的压力,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不断通过对贸易结构的调整及规则的重塑,试图从多方面限制中国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的结构调整,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所以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式,就是共同设计、共同建设共同融资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因为过去新兴经济体是靠发达国家出口,这种模式也不可持续。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总数达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与29%。沿线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它们普遍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规划实施,有利于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极。对中国来说,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空间,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增长
现在中国提出来“一带一路”,就是要找到这样一种新的共同发展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它既是中国的战略,也是沿线各国的战略;既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式,也是推动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方式。应该说,它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个长战略,它不是一年二年做的,因为经济带建设,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它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基于长期发展的规划,还要有融资的机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提出倡议以后,又积极地承诺和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还有新兴经济体像上合银行等等,它也要解决融资的问题,还提出互联互通,像这样一些东西,都是配合或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融的或者有机的组成部分,是务实的操作。
“一带一路”规划为什么会被一些国家误解?
为什么产生这样一些误解呢?笔者认为,随着中国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一些国家自然会对我国有所怀疑和猜疑,于是才会采用观望态度。尽管我们已经得到了几十个国家的支持,但是实际上就是表示支持的这些国家,它有些也在观望。
此外,一些“大国”也在以各种形式表达着自己对“一带一路”以及对中国强大的不满。毋庸避讳,一些大国的态度就是不欢迎的,像美国、韩国就表示不希望中国加强亚投行创始国协议。包括日本,日本在东南亚方向很早就提出了横向的铁路方向--从越南中部一直到缅甸修铁路,而中国则是纵向。
即使周边国家,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认为修铁路修对其国家安全会造成影响,而有些国家认为该国经济发展上很需要中国。像老挝、柬埔寨、泰国这些国家,实际上明确表示是支持“一带一路”的。但也不保准有的国家“身在曹营心在汉”。每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心态完全是不太一样的。比较典型的是印度,印度虽然要加强和中国的关系,但是在海上丝绸之路至今没有一个官方明确的表态,非常充分的体现是对“一带一路”是有着战略上的疑虑。斯里兰卡、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就非常的积极。所以,差异化非常大。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落实的阶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双边关系制定不同的战略,稳步推进。从2014年看起来,外交上比较热闹。到2015年务实阶段还是会面临很多挑战和现实的问题。
所以,“一带一路”规划提出来之后,各种议论都有,这属于正常。不要把所有的理论都作为敌对性的,允许人家观察,允许人家怀疑,同时也需要时间。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特别在乎这些东西,避免造成一些冲突性的局面,这样会有利于“一带一路”的推行。.
综上所述:允许别人怀疑,但更要用实际来证明自己!马歇尔计划是特定环境下的项目,二战以后,美国通过大规模的援助来支持欧洲经济的恢复,所以它这个定位很清楚。但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则不是!它不是中国单向的,也不是中国提供以发展援助为主导的,而是一个共同设计、共同建设的合作项目。不是光中国单向提供资金,是大家共同通过合作来融资,而且目的是实现共同的发展,而不是单单中国的发展。同时,把这个东西过度政治化,容易引起误解,认为中国可以包揽一切,那是不对的!中国是一种开放的,“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