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年多来,“一带一路”战略已然成了中国的对外大战略,为中国成为“综合性全球大国”描绘出了路线图。国际社会也广泛关注“一带一路”,而国内与此相关的省市则摩拳擦掌,期待以此大战略为契机,推动经济的新一轮改革和发展。
2014年,“一带一路”布局顺利展开,在中国主导、倡议或奋力推动下,亚信机制、多条经济走廊(孟中印缅、中巴等)、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亚太自贸区等机制等战略构想纷纷出炉,中国外交正从“韬光养晦”全面转向“有所作为”。如果说2014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谋划之年,那么2015年将是做实布局,并朝着“开花结果”进发之年。
中国的丝路雄心给原有的区域发展模式增加了亮色,但与此同时,美国、某些周边国家以及丝路沿线国家等相关方也在观望、质疑、甚至敌视。对中国而言,如何化解这些质疑、并且化阻力为合力,如何让包容、共赢的理念为各方接受,这是“丝路之花”能否真正结果所要重点考虑的。
对抗美国TPP的质疑
自美国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在政治上拉拢中国周边国家,安全上加强与地区盟友的关系,经济上建构具排他性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所有这些举措,某种程度上被视作遏制和打压中国的手段,中美关系在亚太越来越有零和博弈的性质。
而中国近些年的外交举措加深了美国的这种认识。在美国看来,出于对抗“亚太再平衡”的需要,中国正在加强自身主导下的地区机制建设,通过亚信峰会、亚太经合组织营造“去美国化”,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战略空间上的扩展,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拉拢俄罗斯、寻求反恐合作等措施驱逐美国影响。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实质在与美国瓜分太平洋水域,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在于将东盟海洋空间划归自己的太平洋水域势力范围。
而实际上,“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实体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既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旨在借用“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尽管中方一再解释,但美国对此并不放心,两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在战略意图理解上的偏差仍然严重影响着两国关系。
“马歇尔计划”的类比
据统计,目前在“一带一路”涉及的60多个国家中,有30多个国家表态欢迎。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的主要优势在经济领域,“一带一路”的主要合作内容也是经济,包括投资建厂,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网、通讯网、油气管网等互联互通项目。因此,不少人将“一带一路”比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而事实是,“一路一带”的本质是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中国本着与邻为善、富邻、睦邻的政策,希望建设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平台。“一带一路”也是中国综合安全观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这种经济合作,并不会改变现存的安全格局。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发达的欧洲进行经济重建的计划,但该计划源自冷战对抗,对受援国带有附加条件。而“一带一路”倡议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与其他既有地区机制和倡议并行不悖,具有全球化时代的高度开放性。
而在实施难度上,“一带一路”则主要是在60多个国家推进经济合作,与二战之后的西欧经济体不同,“一带一路”中的经济体经济基础较差,发展水平低,同时文化和宗教也更加多元和复杂,其整体实施难度远大于“马歇尔计划”,中国在此实施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经济和政治风险。如果说中国真的试图做“强势输出”,那么“一带一路”战略的执行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抵抗。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采取的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重获利战略。因此,“马歇尔计划”的说法就更加牵强了。
一带一路:核心是开放共赢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国内产能存在明显的过剩,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将大量的低端过剩产能向海外输出,从而做到既转移了产能又增强了中国的地缘影响力,甚至可以逐步集聚力量挑战美国。毋庸讳言,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解决工业过剩产能、获取资源、开拓战略纵深等诉求,但中国的过剩产能未必就不是别国需要的。而且,在此过程中,中国致力于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共同繁荣,让沿线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工业化,建设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体系以及科技创新机制等,最终实现共赢。而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经验,也希望能够从中国得到相应的经济援助。
此外,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有些中小国家也有自身的顾虑。它们担心本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太高,担心中国人的大量涌入,担心增加官员的腐败,担心大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副作用,担心大规模投资将改变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
“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沿线国家的支持。因此,中国就必须尽可能消除或者化解他们的安全疑虑,这可能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策略选择上,“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强调“共赢”,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融合,需要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和持续增长优势。中国也有必要让沿线国家确信,需要采取一种更加开放的策略,欢迎所有愿意参与到其中的国家都加入进来。中国要让它们相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自己安全上无害乃至有利,经济上利大于弊,文化上不会受到冲击。当然,中国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规律,实现各方平等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