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英国的米字旗是融合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旗帜而成,中华文明的龙凤图腾是由黄河文明的龙与长江文明的凤组成。
龙与凤,以及背后的秦国与楚国,基本界定了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而秦楚之间,又孕育了一块神奇的地方,既有粗犷大气的西北之风,又融入了汉水文化的温婉多情。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湖北十堰。
摄影:杨红霞
千年古镇——上津
从古都西安出发,沿着充满历史气息的古镇——蓝田、白鹿原,至商洛,再向南贯穿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幽长的隧道,就来到千年古镇——湖北上津古镇。
史学家考证,非常有名的成语“朝秦暮楚”,就是指的这个小镇。古镇地处鄂西北边陲,南临汉江流域,北枕巍巍秦岭余脉。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地处秦楚缩阴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位置特殊,这个小镇归属自春秋时期(公元223年)开始,在陕西(秦)和湖北(楚)之间来回转换。
上津目前的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青砖砌成,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分别叫做接秦、达楚、通汉、连郧。上津古城是全国仅存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古城。
历史从未走远。记者了解到距上津以北15公里至陕西省山阳县的漫川关,至今仍有对台戏。靠近西安一侧的戏台,唱的粗犷豪迈的秦腔,靠近武汉一侧的是温婉多情的楚调。昔日生死仇敌,今日睦邻而居。
摄影:杨红霞
中国情人节七夕故里——郧西
告别了金戈铁马的上津,一路往南,军事气息减息,人文气息渐长。
虽然离开陕西不到3个小时,但是从饮食到口音,由服饰到民俗,已有颇多不同。仔细品味,你依然能依稀体会到蜿蜒传承了2000年的、独特的秦风楚韵。
如果秦文化是大开大合的写意山水,那么楚文化就是精细秀丽的工笔仕女。
千百年来,蜿蜒的河水静静地从郧西县城东南侧流过,河名‘天河’,天河两侧隔河相望,矗立着两座石人,当地人尊称石公石婆。
更加神奇的是,当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郧西人都要过“乞巧节”。白天,人们要举行“请七姐”仪式,以纪念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们还要开展穿针引线、制作巧食、喜蛛应巧、种生求子等“乞巧”活动。夜晚,人们在河边燃放河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并为亲人祈福。老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告诉后辈男耕女织、勤劳持家的道理。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七夕节,乞巧节,女儿节,又称中国情人节。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郧西县文体局局长钟建华介绍,郧西地名中的“郧”是独有的字,仅在当地使用。而据说文解字,郧即陨,为避讳改为郧。这又暗含了神话故事中的仙女下凡。
摄影:邓丽芬
道教圣地——武当山
自郧西再往南100公里就将到达中国道教的圣地武当山。武当山北通秦岭,南接巴山,千山万壑,奇峰嵯峨,绵亘起伏,方圆四百里。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即北武当,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飞升,武当意为“非真武不足当之”。这里还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
有人说:“天下名山佛占尽”,唯武当山是由道观所主宰,而成为道教第一名山。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理教义,当今社会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更引起了海内外对道教的关注。据说《道德经》已经成为继《圣经》之外西方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旅游参考
摄影:杨红霞
特色饮食
中国饮食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陕西以北因为降水的原因更多偏好小麦,所以面食出名,西安的面食一个星期都不带重样的。而到达江汉平原,水系发达,米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
郧西套餐——酸浆面,织女凉粉,花馍和麸子酒。
郧西一桌菜——马头羊汤、板桥豆干、豆豉蒸肉、河汉白鱼、牛郎浆巴、秦巴牛尾、天河豆腐
居住环境
一年里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到郧西旅游都有不同的景象。在天河上游,已经开设了天河国际大酒店、郧西宾馆、凯旋大酒店、五湖宾馆等30多家酒店。
文化表演
如果说秦腔是丈八大汉,击铁茄,拉破嗓子;畅行于十堰地区的则是融入秦风与楚韵的郧西三弦。
郧西三弦因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是由陕西曲子流入郧西后,与当地方言结合而成。原为一人自弹自唱,后渐以乐队伴奏。音乐上有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类,曲牌有30余个。传统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新闻,如《秦琼观阵》等。2009年,郧西三弦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购物
绿松石是郧西特产,当地的涧池乡下营村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淘宝村。除此,郧西还盛产高山茶、手工布艺、红薯粉条、山野菜、黄金米、蚕丝被、山野葡萄酒、板桥豆干、核桃油、核桃仁、豆豉、野香椿、巧食巧果等。(通讯员 杨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