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去看元宵灯会?”一个年轻的女孩这样问她的伙伴。
谢善霖制作做的大大小小的羊生肖花灯 摄影/卢婷
在另一个房间里,一个刚当阿姨不久的女孩微笑着,看着为她的小外甥女买的那个粉色的小羊花灯。
女孩们也许不自觉,她们在重复着2000多年来,这个城市里的少女们曾经一再重复的话题与动作。元宵花灯是福州这个古老的城市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已经和苏杭地区的花灯一道,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足见当时福州制灯工艺水平之高。《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花灯,用纯白玉镶嵌,“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
传说旧时,元宵这天,福州人山人海,灯市灯火辉煌。“树灯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正是元宵灯会独特的一道风景。福州人还爱逛灯市,灯市上那挑的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关刀灯、龙抢珠灯;地上走的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宫灯、走马灯等。有诗云:“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绘的就是当年福州灯市的盛况。
传统莲花灯 摄影/卢婷
2000多年后,21世纪的福州人,像地球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关心着最新一代的苹果手机,在餐厅里埋头刷着朋友圈里的新鲜事,但是却仍然不会忘记元宵和花灯。距离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五天,福州市的闽江河畔、台江、鼓楼,已经悄然亮起一串串红色的灯笼。福州市领导尽管忙于自贸区和福州新区的建设,还是不忘出现在亮灯仪式上,甚至与市民一起赏灯。市民们的热情则更是连绵的春雨也无法浇灭。据说,今年元宵前后,几万市民走上街头。人们驻足流连于“永不落幕“的灯会。从市民手提的精美小莲花灯到十几米高的巨型主题灯,还有专门给小朋友们设计的卡通形象花灯,可谓古今交融、交相辉映、趣味盎然。元宵节的阑珊灯火在这里是触手可及的传统,也是盛世的景象。
福州人还喜好送灯。在福州,送灯有特别的讲究。按照传统习俗,女儿出嫁第一年,娘家会送上“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已生的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如还未生育,便送橘灯,寓意“急切”。生育后,则送“状元骑马”灯或其他玩具灯,寓意孩子学业有成,健康成长。民间也曾流传着这样的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送花灯,也就是送上一份“多子多孙多福”的深深祝福。
福州传统扎灯手工艺人谢善霖制作“莲花灯” 摄影/卢婷
南后街,作为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的中轴线,曾是福州市区传统花灯最大的制作和售卖集市,年年春节、元宵都是灯火辉煌。传统扎灯手工艺人谢善霖就深居于南后街黄巷。现年52岁的谢善霖,从十岁起就跟着奶奶一起学做花灯,制作花灯四十余年。如果说时下流行的现代花灯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洋酒,那么谢师傅的传统花灯手艺就是福州青红酒,工艺复杂,而且年月越久,酒品越发浓郁醇厚。
谢善霖说,备料工作从8月就得着手了,所有材料,从制作花灯架子的竹条、花灯的剪纸、染色、流苏样的点缀物都要自己亲手做。在他眼中,每道工序都是一门学问,一点都马虎不得。小型的花灯,从调配色彩、着色封釉,加上装饰,制作一盏也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大型的灯组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了。
福州传统花灯看起来体积庞大,拎在手中却只有几两重。这也是福州花灯的一大特点——轻巧。据说,从唐朝开始,福州的花灯都是用竹子做的,沿袭至今。所以,相比泉州花灯,福州花灯来得更为轻盈。
谢善霖说,现在福州真正掌握制灯技术的工艺师傅寥寥无几,愿意学的年轻人基本没有。一直坚守的他也忧心传统工艺后继无人。“但是不管怎样,这些传统的花灯有着丰富的民俗背景,更环保,这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谢善霖说。
一盏花灯,既是热情洋溢、花团锦簇的现代生活,也是穿越千年、余温尚存的一份传统记忆;而传统花灯的手艺,则是这悠悠文脉一根不能断的线。据介绍,今年元宵期间,福州三坊七巷天后宫不仅举行了“天官赐福”上元燃灯祈福仪式,还邀请非遗项目福州花灯传承人教儿童学做传统花灯,让市民参与台湾文创花灯手工制作,意图让传统“活起来”,留住我们的乡愁。
关于作者:胡美东,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