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进三月,2015年的一个季度就要过去。回看看这两个多月出来的各类数据,并无多少亮点,经济下行之忧仍时在眼前。以最为直接的财政收入而论,今年前2个月全国一般公共收入同比增长了3.2%,而在2014年,这个值是11.1%。以地方政府的支柱型产业房地产数据而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了36.2%,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这两个值都是下降的,分别为下降15.8%和16.3%,而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的增速,更是同比下降了31.7%,口袋瘪得太快,转型尚未完成,也难怪地方政府捉襟见肘。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央行一边在市场上不断地通过逆回购和中短期借贷便利的手段调整资金量,既要放水养鱼,又要防止水漫金山,另一边调整计算方式,以期给予银行更多的空间来投放贷款。财政部则通过延长还款期限和降低融资利率的方式,试图减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融资还款压力,更开出了1万亿置换债券的猛药,来应对今年到期的1.857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
1万亿的矛盾暂缓了,还有8000多亿得还,更别提另有若干不在中央认定范围内的欠款和各种金融机构、民间的借条。因此尽管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想出了种种办法,融资贵和融资难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有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甚至愿意付出基准利率上浮60%的价格,只要能够从银行融到贷款。至于更贵的小贷公司以及众筹之类的平台,更是生意多多。
说到贵和难的原因,我想其一是投资人对收益的惯性追求。中国人在投资一道上,颇具有冒险精神,眼下大量的富一代仍然掌控公司,他们当年都是依靠打拼致富,敢于在市场里冒险搏杀,看得上眼的收益率自然高些。另一方面,这也与中国的房地产大潮相关。自2003年起的十年黄金时间,造就了无数依靠房地产一夜暴富的神话,理财产品大行其道后,更让人们习惯了从地产相关的产品中获得不菲的投资回报。前者可以解释富人阶层,后者可以说明普通大众。收入这东西是有刚性的,习惯了高投资回报,现在要逐步拉低,自然不太容易。
第二个原因自然和经济有关。经济不景气,投资就会谨慎,书面上讲,就是会趋向于信用等级更高的行业和机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外汇占款会持续减少,(国际投资者不看好中国经济,转而投向美国),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相对信用等级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国企、央企和金融机构受到追捧(这些机构看起来比较安全)。资金的流向表现出避险需求,自然会让贫者更贫,富者更富。
第三得说到调结构。说要调结构,自然是有结构的不合理。其中一条就是有大量的低效率企业如海绵一样占据了大量资金。而既有的债务又侵吞了其中的相当部分。这就造成了水放出来不少,池子里的鱼,特别是小鱼和虾米却没分到几杯的局面。
若是还有第四,或可说是中间层的问题。一如医生在诟病药价一样。出厂价可能不高,但过几次经销商上网之后,价格就丰满不少。但在资金领域,一则我们的市场原本就缺少丰富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所以有中间层套利,只怕在所难免,而一个完整的市场,也应该允许有多层级的融资机构。再则国家对于放开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市场直接融资的意图明显,但对投资人的保护工作却还没有完全到位,无论是存款保险,还是股票市场的监管约束都是如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金公司也好,信托公司也罢,甚至是小贷公司等,都是起到了一定约束风险的作用的。
真的想要缓解融资问题,自然需要多方下手。以我来看,眼下最主要的并不是调整蓄水量,而是市场出清。即把吸收大量资金却无效率的企业从市场里请出去。这个问题不解决,投入越多的钱,问题就越难解决。举个简单些的例子,300斤的胖子和100斤的瘦子比赛跑,通常情况下,胜负已经很容易预测。但教练若是不想着让胖子减肥,而是继续加强营养,增重到400斤,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化体重为速度,那时候只怕连走路都不容易了。辅以市场出清的,是确立和执行市场规则,愿意守规矩借钱的请进市场,愿意出资的受到充分保护,想要骗钱不还的都赶出去,已经骗了钱的要受到惩罚。这条路走下去,虽然痛点儿,但应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