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召广场
大召寺吉祥八塔
美食的力量总是耐人寻味!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止是那些垂涎欲滴的美食,还有美食背后深深的情感和中国的地理人文,当然也让我们记住了那些城市!
清晨7:50分,走在呼和浩特玉泉区通道南街,街道两旁各种经营器材工具的小店都陆续开门营业了。稍麦是呼和浩特的名小吃,全呼市大街小巷要找稍麦馆不难,可是要找最有历史和故事的稍麦馆,那就一定要来玉泉区。
麦香村
庆春源稍麦店――内蒙古名小吃
柜台上热气腾腾的稍麦笼屉
“德兴源”、“麦香村”、“庆春源”都是呼市做稍麦的老字号,我们来到了玉泉区大召前街的“庆春源”。推开门,已经没有空座位了,柜台上的稍麦笼屉垒的有半人高,热气腾腾,看着包稍麦的大姐那动作叫一个麻利,一个稍麦皮放在手中,放好馅,手掌似乎就是向上一颠,包好的稍麦就已经跃入笼中了。
和中国其它地方的稍麦不同,呼和浩特的稍麦是以纯正的羊肉、大葱和鲜姜为主,一口下去,汁香四溢,美味过后再来上一壶酽酽的砖茶,羊肉的油腻也就消失殆尽了。
和一位86岁的老人聊稍麦
我们终于在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抬头一望,这满屋子的客人,平均年龄怎么也得是60岁多岁,大家围坐一桌,点上稍麦、小糟糕、油旋,再沏上砖茶,聊着天,相互问候着。坐在我旁边的韩奶奶已经86岁了,精神饱满、气色红润,她告诉我,每周她都会来吃上一两次稍麦,吃稍麦在过去是百姓改善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稍麦馆更是和老朋友见见面聊聊天的好场所,做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韩奶奶不住的和我说,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我真的是觉得幸福。
呼和浩特,是蒙语,译成汉语就是“青色的城”。明清时期,呼和浩特有了新城、旧城的区分,旧城便是历史上的归化城,也就是今天玉泉区所在的区域。稍麦的发源据说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也有很多报道提到明朝的时候,归化城稍麦馆就开到了北京、天津,为了吸引顾客,还冠以“归化城稍麦”或“正宗归化城稍麦”的招牌。
茶叶之路路线图
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呼市人,写出许多知名文学作品,《茶叶之路》便是其中之一,讲述了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我国北方草原有一条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的“茶叶之路”,这条古代茶路的交通工具为骆驼,归化城是当时连接东西和南北贸易的关键枢纽城市。驼队将中国南方武夷山等地的茶叶、瓷器、中药经过归化城途径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地,到达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再将俄罗斯毛皮、纺织品等物品带回国内。那时归化城里养着20万峰骆驼,一峰骆驼可以驮运180公斤的货物,可想而知,一年要有多少的货物经过归化城,真算的上是庞大的物流中心了。
在文章“呼和浩特--从召城到商城”一文中,邓九刚先生提到,当年的归化城单旅蒙商号就有千于家,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小商户,还有数万的驼夫,大家都要吃饭,光是厨师和跑堂的就有独属的四个行社,这中间就有稍麦匠和各饭馆堂倌们的合意社。有句民谚,从南京到北京,红火不过归化城,归化城成了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外贸口岸性质的商城,四通八达的驼道也是归化城作为清代中国北方重要商业城市的一个骄傲。
一样美食牵出了一个城市的一段记忆。呼和浩特,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召城、商城,驼城还是今天的塞外青城,稍麦总是留在百姓心中温暖的一景。
关于作者:袁慧,中国日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