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与同事在食堂吃饭,谈起了各自的手机号的年限。几个人的手机号都长达十年甚至以上。
这让我突然感觉到一年斗转星移之后的沧桑感。在脑海中,我想着回味在北京十年里,有什么让自己从一个南方小城市来的人对这个城市的感觉。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闲暇里看手机新闻最多的可能就是有关北京首钢篮球队在CBA季后赛的比赛、半决赛和决赛以及决赛后的消息了,不对,是所有能找到的新闻。我会争取看北京队的每一场比赛,甚至会在漏过以后,近似于“疯狂”地找网络视频“补课”,也会在三更半夜地用网络盒子回看比赛。我还清晰地记得,在北京队与辽宁的决赛最后一场比赛,自己守在电视机面前,完整地看完了比赛,对北京夺取CBA总冠军的信心没有丝毫动摇过。最后,我为北京队在最终夺冠时大展双臂——要不是为了顾忌身边年幼的儿子,我肯定会禁不住欢呼雀跃。
北京,这里哪儿?
生活在北京的十年,大部分的时间是为了生存,为了家庭,过着一种典型的“北漂”生活。没有结婚的时候,只想着自己的事业有所起色,关注着自己所在的公司的发展,自己的未来方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想着努力给家人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不希望这个变化无样的社会对他们造成任何影响。
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我在北京跳槽的次数超过了我一只手的手指头。对于北京的熟悉和了解,家人经常这样取笑我:“你对北京的路的了解仅限于家周围5公里”,“没有GPS,你都不知道在北京怎么开车去二环里。”是的,确实如此。有一次开车从火车南站接我大哥一家回北五环外的家,只有到了北二环建德门八高入口,我整个人的开车状态才恢复正常,才有足够的自信心能正常地开回家。我去过紫禁城不少次,但对它的认识依旧模糊。我去过香山、颐和园、玉渊潭……,它们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个的地方,是北京的一个个地方。我相信,在彼时彼刻,我之于北京如此,北京也之于我如此。我在北京是一个乌央乌央北漂里的一小分子;没有了我的北京,仍然是北京。
每次回到老家,依旧是那种熟悉,依旧是一种无法忘怀的乡愁。不过,这种乡愁现在却开始留存在心里,融入到血脉之中,但不在我的生活里了。
北京,就在这儿!
我是一个篮球迷,是那种自己十年来没有正而八经的摸过篮球,打过一场比赛的“伪球迷”。我也是一个足球迷,也是那种根本不去球场路踢球,只在沙发上看中 超、英超、西甲的那种“沙发土豆”型球迷。我承认我喜欢北京队,更多地是先喜欢来自NBA的老马的球技和他在球场上团队精神。我喜欢国安,是因为我从 1992年看的第一场甲A比赛就是国安队的——对手是哪支球队?不记得了。
我问我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关注北京首钢队和北京国安队。是不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城市里呆久了,习惯了,才会这样?应该是的。呆久了,习惯了,这座城市也让我知道,我是能留下来的,我是能在这里安家的,我是能让我的孩子在这样一座城市成长的。我并不熟悉这座城市的一砖一土,我也完全不熟知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可是,当听到五棵松篮球中心里响起:这里是哪里?这里是北京,一股无以言表的激情涌上心头。当年“赢要一起狂,输要一起抗”的口号同样从电视里传出时,泪腺里的冲动无法阻挡。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我会写道:北京是冠军!
我的孩子出生在这个城市。当问到他是哪儿人时,他会很干脆的回答:“我是北京人”,即使他的口音里依旧是南方的。他会因为否认他的这个身份而不依不饶。是的,他将自己认定是这个城市的一分子,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北京人。是的,我也开始对这座城市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一天,一年甚至10年形成的,应该是用我在北京的所有时间筑成的。
这里是哪儿?这里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