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生  >>  正文
孙瑞生:“锦绣太原”款款走来
孙瑞生
2015年04月09日

清明时节,太原市汾河公园,桃花吐蕊,海棠初绽,杨柳依依,微风习习,市民们三五成群,游园、赏景、拍照,享受着春天的快乐时光。面对这般美好的景致,回想自己从1985年到太原上大学,屈指算来,在这座城市已生活了整整30年,30年目睹她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是由衷的高兴,是儿子对于母亲般发自内心的喜欢。

我的母校山西大学现在身处城市腹地,但在30年前,她还远离市区,学校周边是大片的农田,周末去附近的工厂看电影,要穿过很长的沟坎和河渠,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蛙声和蝉鸣,那种田园牧歌的别样情趣,可惜现在的学弟学妹们是无法享受得到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参加工作,太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短几年间,尘土飞扬的田间小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拔地而起,城市一下子长高了,变大了。然而不变的是,那时候太原的污染依然严重,作为一座能源重化工城市,太原的周边分布着钢铁厂、电厂、化工厂、化肥厂、重型机械厂等大小不一的高污染企业,厂矿里一根根冒着黑色和黄色烟雾的烟囱像一个个任性的孩子,用他们粗黑的画笔,把太原上空的蓝天涂抹成黑压压的一片。那时候到外地出差,人们要么不知道太原在什么地方,要么就问太原是不是到处都是煤,实在让人无地自容。

美丽如画的太原市

美丽如画的太原市

然而,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在我的亲眼目睹下,太原一天天变得干净了、漂亮了。随着太钢、山西焦煤等大型国企壮士断腕般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随着太化等高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随着一根根黑烟囱被毫不留情地拔掉,笼罩在太原上空的“黑锅盖”渐渐消失了,太原变得天蓝水碧、鸟语花香,昔日那个灰头土脸的城市一时变得风姿绰约、美轮美奂,传说中的“锦绣太原城”又款款向市民走来。春天,当你来到位于市中心的迎泽公园,你会被大片白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郁金香所陶醉,只见晨练的市民,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有的舞剑,有的打太极,有的跳交谊舞,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太原市民在公园内舞剑健身

太原市民在公园内舞剑健身

过去太原公园数量很少,市民活动的范围极其有限,这些年,市政府下大力气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市民活动场所,市内和周边修建了大小十几座高档次、高品味的公园,平时公园健身、周末郊外爬山,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常态。一位在太原生活了50多年的退休教师对记者讲,过去每到冬天,由于燃煤取暖,太原的空气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儿子在海南买了房子,他和老伴便像候鸟一样,一到冬天,就去海南过冬。而从2012年开始,他们不再去海南了,因为环境质量改善、空气明显好转,他们感到太原的冬天也能适应了,生活了一辈子,还是觉得太原好。

迎泽公园内盛开的郁金香

迎泽公园内盛开的郁金香

和这位退休教师的感受一样,许多市民觉得,现在的太原是座十分宜居的城市。这里四季分明,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致,这是在南方感受不到的。除了公园多、绿地多,太原市这些年还建起了不少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如长风商务区的山西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以及山西省体育中心,这些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地方。

老太原人更是觉得,太原是座难以割舍的城市,有一种文化的东西在里面,那是一种情结、一种乡愁,是精神上不可或缺的。太原毕竟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别的不说,单说老城内的街道,什么帽儿巷、铁匠巷、柴市街、米市街、上马街、水西关、旱西关,每个地名后面都有一个故事。还有太原的传统美食,清和元的头脑、认一力的蒸饺、老鼠窟的元宵,再加上刀削面、老陈醋、羊杂割,这些足以让每一个太原人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