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常常有这样的迷惑: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古老的和新生的事物交错,有时让人迷失。到哈尔滨,有个化繁为简的办法,翻开1900年的编年史,读起来,明白了,你就是半个哈尔滨人了。沿着1900年这个线索,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这个城市穿梭了。
1900年的哈尔滨,历史的灾难与机遇扑面而来。沙皇俄国加紧了入侵中国东北的步伐,在中东铁路的根据地哈尔滨,俄罗斯人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老街的老建筑在风雨中的清洗下焕然一新。赵天华 摄
为了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的沿江地段古河道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后来又成了有名的中央大街。而实际上,修铁路的俄罗斯人、逃难的犹太人纷纷在这里建商铺,建起了欧式及仿欧式建筑。俄罗斯建筑师克姆特拉肖克设计将一块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花岗石,深达半米的石桩埋于地下,这些石桩彻底解决了路面翻浆的问题,直到现在,走在这些发亮的石路上,你仍然会惊叹当时的工艺。
中国第一瓶哈尔滨啤酒在啤酒节上还是那么受欢迎。赵天华 摄
秋林系列食品。赵天华 摄
1900年,俄籍波兰商人乌鲁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花园街开办啤酒厂,这是哈尔滨啤酒厂前身,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厂。如今,在第一瓶啤酒的诞生地每年7月都会举办啤酒节,人们在哈尔滨品酒赏酒,以酒为媒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搞美食节,搞名车展,放焰火,花车游。同一年5月俄罗斯商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在哈尔滨开办了分公司,哈尔滨红肠大列巴也因此始终名扬国内。
尼古拉当年的风姿和红卫兵拆除时的情景
除了啤酒红肠这些物质食粮,他们还要带来信仰。这一年,在哈尔滨地理的最高点,“东方莫斯科”的标志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完工,老哈尔滨人都记得这座精致玲珑的八面体教堂,尖尖的‘帐篷顶’,小巧精致的‘洋葱头’,在阳光下形成迷离的光影。可惜这座教堂在1966年被红卫兵破坏。时隔40年后,心有不甘的哈尔滨人黄祖祥找到特意邀请俄罗斯历史建筑保护协会主席、俄罗斯功勋设计师、哈巴罗夫斯克工业大学建筑学博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克拉金博士进行主设计。按照俄罗斯的建筑原图纸,在哈尔滨的一个远郊2010年按一比一比例复原了。新的教堂里陈列着当年拍下的红卫兵破坏后和艰难重建的影像。
复建后的教堂在伏尔加庄园的一隅。赵天华 摄
1900年,在列强撕扯下的哈尔滨从一个小渔村成长起来,历史的种种磨难和机遇中,依然可见当年的影子。而庆幸的是,这些历史并没有变成尴尬的旅游表演,更没有锁在展览室里陈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是一样地在秋林地下排队买红肠,喝哈尔滨啤酒,中央大街的石砖路被成群的游人磨得越来越亮,而尼古拉教堂也在伏尔家庄园的一隅,钟声偶尔打破静默的空气。感谢时间,淘洗出城市的灵魂,让哈尔滨人和来这里旅行的人还能穿越时空,找到她。
关于作者:田雪绯,中国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