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韬  >>  正文
中国钟情软实力会入歧途吗?
谢韬
2015年04月17日

约瑟夫·奈(Joseph Nye)曾写道:“实力如同爱情,很容易去体验,却无法定义和度量。”这句话用于讲软实力更为贴切,而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

在约瑟夫·奈看来,这样的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沉淀、政治观念、经济繁荣度、技术创新能力及外交智慧等等。吸引力可能是短暂的,但其也可以内化,成为一个人强烈的倾向性。在现实世界中,这意味着,如果一名外国人将美国所捍卫的民主与自由内化于心,那么他有可能会力挺美国政策的传播亦这些价值观,或甚至将它强加给别国,甚至这些政策会不利于其本人的利益(例如,给自己国家带来不稳定)。

如果是这样的话,谁会将软实力拒之门外?一个国家不用军事胁迫或是经济收买,而是通过“他人”主动支持与合作而来实现其外交政策的目标。此般以并不强硬的方式实现外交政策,不仅加强了合法性,也避免了冲突。以此方式来实现外交政策的目标实为柔中带刚。或者借用中国《孙子兵法》的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

难怪如此之多的国家(不论大小)都跟风而上,发起大大小小的软实力活动。然而,似乎中国人是约瑟夫·奈最为忠实的学徒。事实上,称中国对软实力近乎痴迷一点都不夸张。

200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中文期刊数字资源网中国知网上搜索出带有“软实力”文章题目的词条达1777个,这算是中国痴迷软实力的例证之一。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中心或项目的数量也可以表明中国对软实力的痴迷,而公众外交在中国的分析家和政府官员看来,最终会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中国仅在大学里面设有这样的研究中心和项目就至少达20多个。此外,政府下属的智库也差不多也有20多个。

中国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提升中国中央电视台等本国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举办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的大型活动,出资创办孔子学院,举办多国领导人参加的峰会(如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并发起区域安全与繁荣的论坛(如博鳌论坛)。中国斥巨资的重要理由在于,这些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然而,中国在软实力投资上是否有回报,又是多少回报呢?要严格地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们需要解决两大研究方法难题。第一个问题如约瑟夫·奈所言,我们如何知道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软实力且我们如何在不同国家中比较软实力?民意调查是最近最为常用的方式,但这些几乎不会告知我们软实力的吸引力程度及软实力的本质。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一个国家奉行外交政策的举动源于另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换言之,我们如何将软实力的影响力与硬实力的影响力(如经济诱惑亦或是军事胁迫)分开?

以美国为例。好莱坞电影、苹果产品、谷歌、星巴克及美职篮(NBA)等风靡全球,这也许可以作为美国软实力的例证。然而,若称这是美国想要从其他国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的至关因素,实属牵强附会。一方面,喝星巴克咖啡或是观看NBA比赛并不意味着倾向美国政策。另一方面,很难想象,若非美国拥有无可匹敌的经济及军事实力,代表美国软实力的象征会传播至世界其它国家并拥有如此广泛的吸引力。

假设软实力是能严格度量的,确实能对国外政府的政策带来巨大影响,那么这里仍存在一个问题:软实力可以持续多久?软实力并非不会改变。一些跨国调查显示,自2003年以来,美国软实力急剧下降,这足以表明,与硬实力相比较,软实力更为短暂。一项决策可以轻易毁掉一个国家几十年在软实力推广方面的努力。

软实力魅力十足却难以捉摸,这使其极具诱惑力。软实力价格不菲且易短暂即逝,这又让软实力不那么受欢迎且难以承担。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一点是,要严格区分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阴谋论的说法,软实力可能是美国分析家设的陷阱。前苏联瓦解的部分原因在于其与美国硬实力的竞争。崛起中的中国可能会被类似的软实力的竞争分心。

中国领导人应重新认识软实力及对钟情软实力的事进行三思了。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注美国国会、民意、中美关系、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