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惟一一张嘎丽娅的照片 田雪绯 摄
绥芬河居民自发到嘎丽娅雕塑前献花 田雪绯 摄
“她没有烈士的名份,却永远活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心中。她没有坟墓和传记,但普京为她的纪念碑亲笔题词。时隔64年,嘎丽娅又回到了绥芬河,10月8日,这个为了绥芬河的解放而献出自己17岁生命的中俄混血姑娘,如今化身成“友谊和平天使”的雕塑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中俄人民一起在新落成的嘎丽娅的塑像前献花,前苏联老红军说:她永远昭示着人民对友谊与和平的祈盼和期待。”
俄罗斯一只27人的自驾游队伍过境来到绥芬河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嘎丽娅纪念雕像献花, 杨勇 摄
上述文字写于2009年10月,当时去绥芬河参加嘎丽娅雕像的落成典礼后以中英文双语新闻分别发表在中国日报和网站上。时间累加了6年,关于17岁的姑娘嘎丽娅的纪念在这6年中在以不同的方式持续,参加过那庄严揭幕仪式之后,对每一条关于她的消息都格外敏感:关于她的电视剧开机了;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排练了《张嘎丽娅》的话剧;在小城绥芬河,来自中央、香港及黑龙江各地的媒体近日集中采访,在五四青年节这天再一次以大篇幅多角度发表关于她的文章。这次集中采访缘起于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嘎丽娅牺牲70周年,这不是一次巧合,是鲜血流到最后的见证。
今年1月在哈尔滨话剧院看了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排演的那个大型话剧,再一次在泪水中重新温习她怎么样地学会了三种语言,又是如何在哈尔滨的音乐比赛获奖,直到在抗战胜利前三天,为了使牺牲降到最小,最后走进天长山要塞,再也没有回来……这些剧作和新闻,通过对百姓间口耳相传,通过将碎片记忆的整理,将这段在绥芬河连历史档案都没有的简史,生动地还原。在惟一留存的那张照片里,她长得那么美,那么生动,那样让人过目难忘,就像在揭幕式上一位在嘎丽娅塑像前哭的俄罗斯老奶奶:17岁,你就像我孙女这么大,可你就已经这么勇敢了。
我们赞叹她的勇敢,惋惜她的牺牲。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她的雕像落成时为雕像题词: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没错,关于未来的和平期盼,这就是青年嘎丽娅洒下年轻的鲜血的意义,是嘎丽娅的塑像屹立在那个广场上的意义,是70年前17岁嘎丽娅的故事被反复咏叹的意义。
关于作者:田雪绯,中国日报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