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凯  >>  正文
用公开和参与保证学区划分科学透明
廖德凯
2015年05月07日

南京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就近入学”,将建邺区教育局告上法庭。按照去年施教区划分,孩子今年很有可能会被派位到南湖三小小学。对此,顾先生表示不能理解,因为就在离家300米就有一所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为了讨说法,他作为女儿的代理人,请求法院判决将孩子划入该小学就读。该案经南京建邺法院开庭审理,驳回顾先生的诉讼请求。

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规定,客观上也有着倒逼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就近入学”受到不少挑战。虽然社会对学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要求有充分认识,但学区划分最受质疑的是不透明,因为不透明,其科学性自然存疑。在目前,由于“就近入学”仍是最合理的入学原则,短期内不可能改变,那么,就应当加大学区划分的公开度和社会参与度,以保证学区划分更加科学透明,为社会所理解支持。

一般来说,学区的划分先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基础调研:一是学校的承载能力,也即学位。在划分学区时,要考虑各所学校不同的承载能力,包括规划中的承载能力。由于学校的承载能力不同,每个学校的学区范围自然也就不同。二是区域内适龄少年儿童数量,包括一定年限中的预期数量。有的区域人口密度大,少年儿童数量多,有的则反之。三是学校的位置与适龄少年儿童上学的便利性。最大程度地从便利性上考虑学区划分,就能最小概率地遭遇质疑。

这些基础数据的不同和学校客观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就近入学”不可能是“最近入学”,学区也完全可能呈“不规则几何”。一些媒体对“就近入学”不是“最近入学”这一说法及学区“不规则多边形”进行批驳讽刺,是由于没有认真思考学校承载力和人口密度等因素所致。但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教育部门在划分学区的过程中闭门造车,不向社会公布各学区的相关数据、划分学区的原则方法,造成透明度不够;不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广聚民智,导致学区划分科学性欠佳。缺少透明度让社会质疑暗箱操作,而科学性不够则让这些质疑有了更多理由。

划分学区是关系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民生大事。教育部门在处理这样的民生大事时,应当通过向社会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用社会参与保证工作科学性。向社会公开的内容,应当包括每个学校的学位情况、近期及中长期建设规划情况,各区域内适龄少年儿童数量、育龄人口数量、近中远期适龄人口预期,以及学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大致区域等。同时,要搭建相关平台让社会各界有参与渠道,保证各方意见能及时到达决策人手中,并且能够通过相关流程,将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体现到学区的最终划分方案中。

划分学区,往往是结合了学校布局、就近原则、街区布局、行政区域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决策。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就近原则,“就近”虽然因现实因素不可能“最近”,但在划分学区时仍应当以“最近入学”为基本划分原则,在“最近学校”承载不足的情况下,再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划分。不应过多考虑行政区域和街区影响,以此避免出现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儿童不能入学的学区划分出现。而这些问题,应当都能在向社会公开和让社会参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专栏作者,知名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