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侗族的银饰和侗族服装。
舞台上的侗歌表演。
湖南通道侗乡,天生一片旅游的乐土,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这里生态环境秀美,侗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众多。
4月17日,记者来到这里,体验民歌的魅力!在众多的民歌节会中,大戊梁歌会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民间艺术盛会,它深受湘、桂、黔三省区广大侗族同胞喜爱。
侗族的“情人节”
每年谷雨前“大戊”之日,湘、桂、黔接边地区的各族人民,都会自觉地身着节日盛装,吹奏芦笙,几十里甚至百余里一路放歌,欢欣鼓舞地云集山上,对歌赛舞,以此表达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
人们搁下农事,老人们在鼓楼攀谈,青年男女则风雨无阻,翻山越岭徒步来赶这一年一度的歌会。不仅如此,大戊梁歌会是一个延续性极强的情感流程,湘、桂、黔侗族地区青年男女通过歌会对歌来表达情感,寻觅伴侣,是侗族地区的“情人节”。
据当地“歌王”刘军良介绍,相传300多年前,牙屯堡有个漂亮的侗家姑娘叫肖女,驻守三省雄关的牙将欲娶之为三房。但肖女却爱上了她家的长工闷龙,他们相约“大戊”日私奔,牙将得知后,派人连夜追击,双双不幸在大戊梁山上殉情,当地民众无不为肖女、闷龙的爱情悲剧惋惜感叹。
大戊梁歌会的流程,是由于其源于民间的自发性质和赶歌习俗的岁时节令所特定的。这种自由流程不须策划,无人牵头,更不流于虚空的仪式,完全是人们自由所为的活动。其次,它又是一种岁时流程,歌会必须是一年中农历的三月大戊日这天。
龙门山上唱大歌,万佛山下唱情歌,坪坦河畔唱耶歌。现如今,每年湘桂黔三省(区)的300余个村寨群众和来自全国各地近10万名游客参与歌会。活动期间,通道双江、牙屯堡、黄土等乡镇先后举办了系列民俗体验活动,既有原生态湘桂黔民间歌会、四里锣鼓、四里侗歌、苗歌、瑶歌表演,又有斗鸡、斗鸟、抢花炮、抢鱼塘等民间体育活动,更有千人合拢宴、千人篝火耶会活动。
歌声相伴的侗乡
戊梁山上摆歌台,款歌笙歌唱起来,歌绕侗乡情意浓,迎接四方贵客来,4月17日这天,通道牙屯堡镇龙门山上人山人海,山头、林间、坡脚,到处是对歌的人,到处是传情的歌,龙门山早已成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参加歌会的牙屯堡镇男歌手粟海辉告诉记者:“我九岁就跟大人到大戊梁山看别人唱歌对歌,我爷爷和奶奶就是在大戊梁对歌对上的。”
为方便湘桂黔三省(区)村民赶歌会,当地老百姓将歌会移至大戊梁旁边的龙门山举行。据赶歌会的双江镇民间艺人石庆玉介绍,大戊梁歌会涵盖了领唱合唱、器乐伴奏、徒唱等三大门类,不仅有琵琶歌、牛腿琴歌、侗笛歌、木叶歌,还有双歌、酒歌、茶歌、情歌,其中仅双歌这一小类就有近5000多个曲目。
牙屯堡镇团头村的民间女歌手粟珍梅坦言,人们在大戊梁山上聚会赶歌场,只是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开端而已。白天唱“日歌”,目的是彼此初识了解。比如,赶歌会邂逅,姑娘看上小伙,她就会抛出开堂“桃花歌”,“拢堂恋你结桃花,桃花未开我结主,我结你主得唱歌。”
小伙子如果有意,则会应声而和。“拢堂恋你桃花妹,桃花未开我结主,我结阿妹六十年。”这样一唱一和,调侃诙谐,爱意朦胧,为后面进一步对歌交往打下基础。
为了找到知音,人们尽情歌唱,在木叶声、风吹声、鸟叫声、蝉鸣声的伴奏下,旋律各异、音韵不同的“日歌”漫山遍岭弥漫开来,人海、歌海、情海,让青年男女“醉”在其中,乐不思返。
晚上,来自湘桂黔三省(区)赶歌会的青年男女则会应邀到附近各村寨“为也”(“为也”,侗语,意即集体走寨做客),或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为宁美”(“为宁美”,侗语,意即入户做客)。
这时,龙门山附近的乡镇就成了无数个“分会场”,寨子里比过节还热闹,村民纷纷从自家挑来饭菜,摆起了合拢宴,青年男女双方互唱赞颂歌、敬酒歌、茶歌等,气氛十分热烈。
饭罢,收拾桌子后,即开始摆歌堂。开到哪一路歌,还歌的也按其还哪一路歌,规矩古已定立,歌者谁也不敢乱来。
“纱淀不抖要换垫,双歌好听要换段,客换铜锣我换段”,换段歌唱完后即唱“花歌”,又唱“上板歌”,紧接着就唱“古典歌”、“猜谜歌”,以此相互考验对方才智。
待到夜深人静,老人、小孩陆续去休息后,年轻人才可唱到情歌里比日歌和十八歌更为婉转缠绵的“夜歌”,你唱我答,嬉笑中含着歌手献艺歌堂的睿智,有时一连唱上几天几夜也还意犹未尽。
侗歌的力永恒
去年5月,湖南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吴焕英的名字出现在“传统音乐”序列中,项目名称为“侗族大歌”。
舞台上,头顶传统的侗族银饰,身着五彩的侗族服装,吴焕英带领着二十余姐妹,从圆形的通道县文化演艺中心的一侧,高举双手、不断呼喊,并一路碎布、涌向舞台中央。92亩的空间和现场1.5万的观众,并没有给她带来额外的压力。
作为非遗传承人,吴焕英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把侗歌传承下去,但现实也颇为艰难。“现在你到别的村寨去,除了老人小孩,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因为皇都的旅游背景,年轻人能够在那里表演并养活自己,但在其他村寨,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近十年来,外出打工的现象愈发明显,吴焕英很着急:没有人,这还怎么传承得下去?
大概在五年前,吴焕英就开始用行动来回来这个难题。她和黄土乡完小联系,为小学生提供每周一次的侗歌课程。45分钟,户外教学,没有紧张的期末考试,倒是融入了打陀螺、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游戏项目。玩一下,唱几首歌,吴焕英这样总结自己的课堂模式,看上去不严谨,可是学生们从来不逃课。
另外,吴焕英也尝试着,通过五线谱的形式,把侗歌都能够保留下来,但她也遗憾,这一科学化的形式,无法传递侗歌更细腻的情感:“每个人的发音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发音又不一样,完全按谱,太直了,少了口音的韵味。”
尽管如此,吴焕英还是觉得“应该学更多专业的东西”,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了她的小女儿身上。“侗族人聚在一起,就会有侗歌,就像我们炒菜,没有盐巴,怎么能行?”吴焕英说。
不仅个人在努力,以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湘、黔、桂3省(区)接边地区大戊梁歌会为基础,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其目的就是切实加大侗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挖掘和整理力度,致力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侗族文化,2013年,通道共接待游客9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23.3%,民族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强力引擎。
历史悠久的通道如今已绽放新的光芒。
关于作者:冯志伟,中国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