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韬  >>  正文
什么是中国人?
谢韬
2015年05月22日

以种族定义的“中国特性”将中国拒之于真正的全球化国家大门之外。

骆家辉(Gary Locke)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的时候,许多中国人欣喜若狂,因为他是美籍华人。中国人将他视为“自己人”,希望他对自己祖先国家的关切和利益会有更好的理解,从而在双边关系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然而,从2011年8月抵达北京到2014年初离开,身处中国同胞中的骆家辉显然从未真正感受“在家”一样。按中国的标准来说,骆家辉身居部长级职位,但他却自己买咖啡、提行李,这种廉洁奉公的美国官员形象鲜明地将中国官员腐败的生活作风反衬出来。骆氏不仅使PM2.5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词,他还不幸意外卷入中国内政之中,首先是重庆公安局长王立军向美方寻求政治庇护,接着就是盲人律师陈光诚。

就在骆氏离开前两天,中国新闻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别了,骆氏家辉》的评论文章。作者无疑是受毛泽东著作──《别了,司徒雷登》的启发,该问严厉抨击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扶持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文章中,作者称骆氏为“香蕉人”,即黄(中国)皮白(美国)心,并延伸这一比喻道“然而香蕉放久了‘黄皮’总归是要烂掉的,不但‘白心’会露出来,也会变成反胃的‘黑心’”。文章声称中国媒体报道的骆氏生活节俭只是他故意做秀,目的是让中国官员难堪、煽动中国民众的不满。作者还说:“骆氏不但不认祖先的文字,还看不懂中国法律,特喜欢对着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送雾霾,送瘟神。Farewell,骆氏家辉!”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意见,但却很好地表明了中国人对“中国特性”的看法。土生土长在美国的骆家辉就是一个美国人。虽然骆家辉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也不怎么认识中国字,但是由于他的祖父是中国人,他也被视为一个中国人。相反,他之前的洪博培(Jon Huntsman)中文却很流利,还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儿。讽刺的是洪博培被誉为最好的美国驻华大使之一,因为他表现出了更多的“中国特性”,这超出了中国人对一个美国人的期望。然而,骆氏最终却以“瘟神”收场,显然除了他的长像,他的“中国特性”太少了。

1782年,在纽约入美籍的法国移民约翰·克雷夫科尔(John Crevecoeur)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一个美国农民的信》,信中他问“那么美国人──这个新的国人到底是什么人?”他的回答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以此将美国比喻成一个大熔炉。

那么,什么是中国人呢?对于中国政府和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许多不同肤色和宗教信仰的外国人来中国寻找工作和商业契机。中国能成为另一个大熔炉,在这个熔炉里外国人和中国人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吗?

几乎不可能,因为种族特征已经定义了“中国特性”,更确切的说是“汉族性”。正如一首中国流行歌曲所言,龙的传人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因此,许多外国人虽然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表现得像中国人一样,但他们还是自动被排除在外了,因为他们是白人、黑人或者印度人。以种族定义的“中国特性”也排除了一些少数民族,虽然他们在辛亥革命之后已列入“中华民族”,但他们在身体特征上和汉族人有细微差别,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中国特性”是文化概念,倒不如说是政治概念,也就是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说的“官方民族主义”。

如果仍然以种族特征、血统和语言水平定义“中国特性”,如果中国的法律很难让外国人入籍,那么日益国际化、越来越多外国人居住的中国在短时间内就不会成为一个大熔炉。在中国,外国人也许会受到礼待,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都是异邦人。

中国政府设有侨务办公室,可能世界上就这么一家。该机构的存在从另一面证明了“中国特性”的狭隘本质──容易辨别,而且中国政府也只关心华侨群体(而不是整个国际社会)。

全球化的中国需要对“中国特性”的定义更具包容性,并且是建立在一套价值体系之上,这一价值体系可以是中国特色的,也可以是普世通用的,或者二者兼备。这样的定义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还能帮助多民族的中国成为一个真正中华民族。

【责任编辑:管理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注美国国会、民意、中美关系、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