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  >>  正文
沙特拒卖中国原油的政治经济学
秦川
2015年05月22日

有外媒称,沙特阿拉伯与其主要的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伙伴,回绝了中国提出的要得到更多石油的要求。在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的需求触及纪录新高之际,沙特将原油留给国内炼厂。

我的原油我做主。卖给谁,卖多少,乃至卖不卖,当然是卖家说了算。于此而言,沙特拒卖中国原油,似乎符合单纯的市场逻辑。更何况,沙特此前已减少了给日本、韩国的供应量。中国享受了日韩一样的“待遇”,更无必要过度联想和阐释了。

然而,事情并未如此简单。在交织着博弈与利益的国际舞台中,经济不可能遗世而独立,它与政治息息相关,此之谓“政治经济学”。

沙特不卖给日韩与不卖给中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沙特原油进口的最大客户,中国的体量与需求量不是日韩所能企及。而沙特回绝中国的理由是将原油留给国内炼厂,也较牵强。且不说沙特自我消化能力不强,即便开足马力,全负荷运行,国内炼厂每天能炼制多少原油?单单在这个时候拒绝中国,就令人费解。

因为就在上月,沙特态度积极。比如其石油部长纳伊米公开表示,该国已经做好了在必要时候向中国提供更多原油的准备;不担忧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对亚洲石油量仍保持积极的态度。甚至承诺:准备好增加对中国的原油供应,能满足中国100%需求,并且沙特有空间与中国进行共同能源投资。

时隔不到一月,言犹在耳,却兀自食言,甘愿背负质疑。为何?

有人推测沙特受控于美国,其原油出口政策的调整或与美国施压有关。这只是猜度。真实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经济利益。压缩原油出口,并且联合OPEC伙伴共同压缩,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减量以便于提价,从原油价格回升可印证了这一点。二是政治考量。有报道称,中国4月从海外进口石油平均每天740万桶,超过美国日均720万桶的进口量,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再加上自去年下半年油价下跌开始,中国就着力于趁低吸纳原油储备。新数据的公布,自然引起了一些国家的不安。

中国趁低吸纳原油储备,有何不可?这是正当的战略布局,也是最基本的交易心理。既然是储备,当然趁油价下跌时储备,没有哪个傻瓜买高价油储备。中国购买沙特原油,双方同时受益,不存在谁占谁便宜的事。你卖我买,各取所需。不必高尚化,更不必阴谋论。

从沙特拒卖中国原油,当有两个思考落点。一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此前有官员谈到粮食进口时认为,“不要有对抗性的思维,觉得外国会断我们的粮。”此说不无道理。如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深入,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更紧密,确应少一些对抗性思维。不过,在特定时候,断粮断油情况或可发生,不可不防。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开发更多的供应商,结交更多的供应伙伴。

二是,正视对石油的依存度。公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进口原油7060万吨,成为历史上单季度最大进口量,对外依存度为58.67%,同比显著上升。有报告预测,预计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其进口依存度从15%升至23%,其中原油依存度为75%。依存是把双刃剑,它的背后是依赖,是受制于人,是可能出现的风险。“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缺少石头”,告诉石油时代需找到更廉价的替代能源。

据说,沙特有句谚语:“水可饮而不可燃,石油可燃不可饮”。传递的意思就是,万事不可强求。就目前而言,沙特拒卖中国原油,我们完全可另找卖家,有钱还能买不到油?沙特这样做不仅承担道德风险,也陷入“杀敌八百,自毁一千”的陷阱,自身也蒙受损失。这显然不太明智。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管理员】
资深评论员,供职于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