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做事没收益,辛辛苦苦干了一场没收获的人,叫做“杨白劳”。今年南方遭遇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天气,广西南宁近郊苏圩的瓜农们无奈地当上了“杨白劳”。今天的中国农民依然要靠天吃饭。趋利避害地利用天气条件是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一场大雨就暴露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何。
“今年的西瓜算是白种了。”苏圩镇那盏村村民何宜杰指着自己到现在还一个没摘的西瓜地说道。何宜杰有18亩土地,大部分种西瓜,一部分与甘蔗合种。近来下大雨直接影响西瓜的出售,特别是他种植的“黑美人”西瓜,这个品种香甜可口,一度深得消费者喜欢,价格比其他品种略高。何宜杰今年就专门种了这个品种,以期有个好的收益。但事与愿违,何宜杰说:“因为‘黑美人’成熟期晚于其他品种,今年雨期早,地里的‘黑美人’还没成熟就遇上了大雨,现在全部泡在地里了。加上前一段时间‘海南黑美人西瓜’事件的影响,直接影响今年的收购。今年收购价还不到三毛钱。按照每亩平均投入种子、肥料、薄膜等700元,现在只能收回300多元。”
苏圩镇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西南面,距南宁市中心45公里,是粮食、甘蔗、西瓜、蔬菜主要产区,素有“邕宁粮仓”、“甘蔗大镇”、“瓜菜明星乡镇”之称,是南宁市“菜蓝子”工程建设的重点乡镇。
5月23日中午时分,天上阴云密布,黑压压的,预示着一场大雨又要来临。记者走访了苏圩镇的两个村,采访了种植西瓜的农户。早上的一场大雨,使得这里的西瓜地如同稻田一样,到处水汪汪的。
苏圩镇因连阴雨不断,一时间西瓜滞销贱卖。 火炎 摄
苏圩镇覃村村民何振兴,家有16亩地。主要用来种植西瓜、甘蔗和水稻。现在正值西瓜成熟季节。“近来大雨的原因吧,广东、湖南来收购西瓜的比往年少多了。加上天气凉快,买西瓜的人也自然少很多。以往,收购西瓜的商贩直接来到地头收购,最多的时候一斤可以卖到一块多钱。现在呢,连三毛钱都卖不到,而且还要自己用车运到收购点才行。”何振兴站在自家运西瓜的牛车上脸上布满愁云地说道。眼看着天上乌云密布,大雨将临,何振兴的妻子曾美英与从南宁打工回来的小儿子一起在地里忙着,他们要将已经成熟,还没摘下的西瓜,趁着还没下雨,赶紧摘了,以免被雨水浸泡,尽可能地把损失降到最低。
何振兴的妻子曾美英赶在大雨到来之前,在西瓜地里摘着已经成熟的西瓜。 火炎 摄
曾美英在西瓜地里四处张望,看看还有没有可以摘的西瓜,怕被大雨泡坏 。 火炎 摄
何振兴的小儿子何谊凯在南宁打工,赶在大雨来临前,回来帮助家里人摘西瓜,他在田头打开一个西瓜给我们品尝,说我家的西瓜真的很甜。 火炎 摄
何振兴站在自己运西瓜的牛车上说:“以往都是瓜贩子把车开到地头收购,现在不但要我们自己把西瓜运送到收购点,而且价格还低。 火炎 摄
苏圩镇那盏村村民何玉珍家里种着十亩“黑麒麟”品种的西瓜,好在连续阴雨之前赶上季节买了近千斤,减少了一些损失。她告诉记者:“一亩西瓜地连种苗、地膜、化肥投入700多元,按照一亩地能收2000斤每斤卖到8毛钱,还算没有白干。可现在,连三毛钱都买不到的话,纯粹就是白干了。”他的三个孩子利用周日休息时间,都到西瓜地里挽起裤腿,就像下水稻田一样帮着家人“捞西瓜”。何玉珍将“捞”好的西瓜一担一担挑到停在路边的三轮车上,再由丈夫送去收购站。
何玉珍打着赤脚在自家的西瓜地里抢收没有被水淹坏的西瓜。 火炎 摄
何玉珍西瓜地里被雨水浸泡的西瓜。 火炎 摄
11岁的何日泽是何玉珍的小儿子,利用周末帮助家里在西瓜地里“打捞”西瓜。 火炎 摄
何玉珍抢收的西瓜。 火炎 摄
何玉珍从自家的西瓜地里挑着西瓜担子,蹚着水走向地头的三轮车。火炎 摄
回来的途中我在思考,今后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确保农户在大灾年不受损,收获之时不做“杨白劳”。记得2009年的时候,也是因为南宁的郊县农民种植香蕉滞销,政府立即出面发动大家来买“爱心香蕉”,尽管这个主意很好,但毕竟不是长远的办法。那是不是应该考虑遇到这种情况,应由政府出面建立流通领域的销售网络渠道,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呢。刚刚接到一位朋友从北方打来的电话,告诉我说,这里有你们广西的“黑美人”西瓜,一块三一斤,我告诉他,我们这里才三毛钱。他顿时无语了。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