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东临湘江,南依沩水,自古就是湘江流域的商业重镇。湘江上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往老镇上一停,船工们必会到老镇上喝酒听戏。清朝末年间,老镇上更是一派“渔歌樵唱万人欢”的景象,唱戏听戏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
戏,是望城区新康历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重要元素。新康蝶变,正是以戏为媒,走出了一条以戏曲文化为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提质改造换新貌
走进望城区新康集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旁充满创意的民居。与周边的靖港、乔口和铜官仿古的建筑风格不同,新康的民居充分尊重建筑物原有风貌,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动,只进行简单修葺完善,在整体风格统一的情况下同时保有每户民居的独特个性。
两侧还保留着古式的风格,商家店铺用木匾刻上店名,连“中国移动”这样的现代化的企业也无例外。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给这个小镇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样貌。
每户民居的墙面上,色彩鲜明的戏剧脸谱和人物造型尤为抢眼。作为湘江边上的“戏窝子”,戏曲文化是新康的特色文化,戏曲元素自然而然成为了新康古镇建设中着墨最多的元素。
这里民居相对集中,一栋又一栋的住房,串连在一起,形成半边街式样。记者还会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半边街式的房屋后面,都是树木成荫,形成了一条条长长的绿化带;在绿化带的后面或房屋的前面,总有一弯清清的水域,红楼、绿树倒映其中。
早从2011年起,老集镇的提质改造就纳入新康戏乡建设的一部分。新康依托自身源远流长的戏文化进行小城镇建设,先后整合资金近亿元,实施了水系整治、环湖游道、戏台戏院、戏曲蜡像馆、裕源糟坊等项目建设,开启了古镇的美丽嬗变。如今,昔日脏乱差的新康摇身一变,成为与周边古镇遥相辉映、颇具水乡特色的风情小镇。
望城区新康乡党委书记胡阳光说,为了区别周边的乡镇,新康采取个性化设计思路,走出了属于独具戏乡特色的创意风。新康先后特邀区内绘画匠师和师大美院的师生实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创作,适量就戏剧脸谱,人物造型,戏曲元素对新康的民居建筑进行点缀。
“新康,一个来了就有戏的地方。游客们可乘船遨游在沩水河畔,累了,上岸喝一碗芝麻豆子茶,听一曲花鼓戏,或者读一本新康戏剧史,吃一餐新康土菜,都别有一番风味。”新康乡党委书记胡阳光介绍,近年来,新康启动“新康戏乡”建设,打造出了一个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风情小镇。
濒临失传的绝技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这是朱国强对皮影戏的描述。听得出来,这位皮影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语气中还带着一丝得意和自豪。
这种自豪感是理所应当的。的确,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皮影戏的难度太大了,这是对表演者各个肢体配合的一种考验,稍有分神,表演也就宣告失败。曾经,朱国强的表演需要四个人的协力配合才能完成。而如今,“他们大多转业做了别的生意”,朱国强只能自己一人顶起四个人的活。
朱国强很早便是个“全侉子”,全侉子是行话,意思就是十八般武艺全会,排戏、雕刻角色、表演操作、演唱、二胡都有两下子,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操作十几个角色。这与他出生于皮影世家密切相关,今年52岁的朱国强14岁便跟着父亲的戏班到各地演出,朱家世代以唱皮影戏谋生,到他已是第五代。自身的热爱,以及父亲的教诲,让他执着坚守着皮影事业。
朱国强告诉记者,望城原来有10多个皮影戏班子,随着皮影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唱皮影戏的收入锐减,同行纷纷被迫转型,只有他割舍不下皮影戏事业。
难度大,收入低,这是皮影戏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朱国强为了传承皮影戏艺术,免费招收学徒,每天都会到工作室走一遭,不仅满足游客们看戏的需求,更希望能够遇上皮影爱好者,和他一起将皮影戏发扬光大,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是台下的观众不断地叫好;另一方面,是和他学习时间最长的学徒也只待了1个多月,“他和我抱怨太难太累了”,朱国强苦笑道,“干哪行都比这行容易挣钱。”
朱国强的生活过得一直很清贫,他把所有的家底都搭在了皮影戏里,尽管如此,朱国强不敢放弃,他百般无奈的说:“如果到我这一代失传,那我就是皮影戏史上的罪人。”
如今,朱国强试图将电脑、投影等现代科技加入到皮影戏中,为的是能让皮影戏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皮影戏的艺术价值。
丰富多彩的戏生活
新康当地人都会哼上几句戏腔,处处都有花鼓戏曲的旋律,这是新康特有的文化现象。短短的几句小曲,反映的是新康戏乡的人们潇洒而浪漫、活泼而丰富的生活,戏,是他们精神生活最好的慰藉。
5月10日至5月18日,恰逢湖南省首届“新康戏乡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在望城召开,汇聚了一批来自湖南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前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一座小镇,来自岳阳的票友高小玲就是其中一位。
已经72岁的高小玲去过全国各地不少地方参赛,但她唯独对新康戏乡这座小镇印象深刻。“这里安静,舒适,戏剧底蕴很浓厚”,高小玲表示,票友大赛在这个地方举办再合适不过了。
比赛期间,不少村民前去观看,戏院中坐满了人,呐喊声,鼓掌声,虽然不是湖南传统的花鼓戏,但人们对于戏的热爱是一样的。
剧院舞台上上演了一出老中青同台的好戏。此次邀请赛剧目多、内容丰富、票友年龄跨度大。票友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8岁,展演节目囊括了折子戏、片段、彩唱、清唱等多种戏曲表演形式。
12岁的钟玉儿一把二胡将《夜深沉》《迎春》演绎得满台生辉;而92岁的老票友杨昌俊虽然拄着一根拐杖上台,但一开口便赢得满堂喝彩,一段《钓金龟》唱下来,台下已是掌声雷动;60岁的伍尉英一把京胡更是拉得滴水不漏。此后,京剧清唱、彩唱、表演唱相继登台,精彩不断。钱学亮担纲演出的《沙桥饯别》唱、作、念俱佳,钱老告诉记者,他们岳阳老年大学京剧班有40余人带来15个节目来新康参演。“这一身戏服花了我好几千元,这件披风,还有一些道具都是我和老伴亲手做的。”
来自湖北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胡为之担任本次票友大会的评委,他更惊叹于当地的戏剧文化底蕴。“你走在街上,随便进入一户人家,就能给你唱上几句”,胡为之表示,虽然大部分只是戏剧爱好者,但是唱功可以达到专业级别的水准。
每天上午,将由本地戏曲创意文化团队牵线搭桥,组织戏迷群众与票友以戏剧会友,大家既当演员又当观众,零距离交流戏曲文化。
当地的居民胡文也是一名戏剧爱好者,此次举办京剧票友邀请赛让他接触到了不少京剧名篇。“很喜欢京剧,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比赛”,胡文说道。
新康乡党委书记胡阳光表示,要将新康戏乡建设成全国闻名的传统戏曲挖掘保护、展演传承、弘扬发展的文化基地,将新康戏乡杯京剧票友大赛打造成“北有天津和平杯,南有新康戏乡杯”的湖南文化品牌。
关于作者:冯志伟,中国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