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生  >>  正文
孙瑞生:一位大学教授的极地之旅
孙瑞生
2015年06月10日

即使一个人在夏威夷连续住上两年,也有可能产生烦燥的感觉;那么如果让他在南极大陆待上一年,保不住他会疯掉或患上抑郁症。然而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刚刚40出头,10年之中竟然三次踏上地球南北两极,最长的一次在南极大陆待了527天,长达一年半时间,他又是凭着怎样一种坚强的毅力呢?

一、图为窦银科参加南极科考期间。窦银科供图

图为窦银科参加南极科考期间。窦银科供图

窦银科,男,1973年11月生,博士,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机系教授。他分别于2004年10月、2011年10月两次参加南极科考,2012年6月赴北极科考,被誉为“山西极地科考第一人”。

如此壮举,在常人眼里,足以成为一生骄傲的资本,但在窦银科看来,这就是他的一份工作,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唯一不同的是,他比一般人耐力强,能吃苦。谈到极地的艰苦生活和所遭遇的危险,他也显得十分淡然,就想回忆他儿时上树掏麻雀一样平常。

二、北极考察中现场读取数据.窦银科供图

北极考察中现场读取数据。窦银科供图

位于太原理工大学电机楼一层的工作室,多少有些阴暗,但十分宽敞高大,摆放着各种科考仪器设备,给人感觉像到了工厂的车间。窦银科向记者介绍其负责的极地冰雪检测技术项目以及自主开发的南北极科考实验设备,同时也将他的思绪带回到十多年前首次参加南极科考的难忘岁月。

“2004年,我31岁,在历经严格的冬训以及身体检测之后,荣幸入选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17人名单,当时觉得很激动,但事实上我走上了一条无比艰辛的、一般人无法忍受的冒险之旅。”

三、发现冰裂缝。窦银科供图

发现冰裂缝。窦银科供图

“那时中国南极中山站还是一个没有网络、没有卫星电话的简陋基站,与外界的通讯靠的是短波无线电来收发信息,即使是过春节的时候,每个人也只能拥有短暂的五分钟与亲人通话的机会。在历时一年半的越冬科考中,起初的几个月,队员之间还可以在工作之余闲话家常获取乐趣,等到话题都说尽之后,身处广袤无人的南极大陆上,一群人都感到了深深的孤独与寂寞,思念、烦躁、沉默,无味杂陈,难以言说。尤其到了最后3个月,17个队员互相都不说话,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感受到死一般的沉寂。”

四、海冰脱险。窦银科供图

海冰脱险。窦银科供图

窦银科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这是十年来第一次向外界透露:

“2005年5月到7月,我们熬过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极夜,6月22日,北半球时值夏至,人们正经历一年中光照时间最长的时候,而南极正好相反,是一年中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也被称作南半球的仲冬节,世界各国的南极科考队员欢聚一堂,庆祝这一天的到来。大家正在兴头上,来自西安交大一位年轻的博士说他刚刚通过短波邮件收到未婚妻的一封情书,抑制不住高兴,想念给大家听,众人一致赞成。于是,偌大的屋子里,寂静无声,我们听到的只有这位年轻队员的未婚妻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思念和呼唤,念到最后,这位队员声音哽咽,再也念不下去了,而所有队员不管年龄大小,一起抱头痛哭,这何尝不是大家共同的一封家书呢!”

五、野外调试仪器。窦银科供图

野外调试仪器。窦银科供图

讲到这里,窦银科的眼里闪烁着点点泪花。“2004年2月,在第一次南极科考前,我们去黑龙江亚布力集训半个月,那时我的孩子出生不久,还没过100天,一天夜里,妻子突然打来电话,说孩子呼吸急促,有些上不来气,我明显听到妻子的哭声,但一点忙都帮不上。”窦银科说:“没有办法,我只好向学校求助,才把孩子紧急送往医院,那几年全仗学校支持,逢年过节,校领导都去家里慰问。”

“这十多年,家里没有指上我一点,我欠妻子和孩子太多了,妻子虽然时有埋怨,但对我的事业还是给予了很大支持。2006年4月1日,经历一年半的南极科考回到上海,妻子去迎接我,见面后她抱着我心疼地哭了,之后她又开玩笑说,怎么送出去一个小伙子,接回一个老头来。”

六、在冰裂缝处采样。窦银科供图

在冰裂缝处采样。窦银科供图

窦银科说,在极地生活,除了寂寞难熬,就是无处不在的危险,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就发生在2005年仲冬节的第二天。

“经过一晚上的抱头痛哭,大家的心情反倒好了许多,第二天我们外出进行海水观察科考,我与一名队友乘坐雪地摩托车到达目的地,怎料刚下车没走几步,我就脚下一空,整个人掉入一条海面浮冰的冰缝之中。当时没有带冰镐,我就两手死死撑着冰面,海水瞬间淹没到了我的腰部,浮冰只有一米多厚,身下是几百米深的冰冷海水。”

七、窦银科为记者介绍他的科研项目和团队。李孟远摄

窦银科为记者介绍他的科研项目和团队。李孟远摄

讲到十年前的这次意外,记者听得胆战心惊、浑身发凉,而窦银科一脸笑意,“身旁的队友趴在冰面上拼命的拽住我的手,一边大叫一边哭。我赶紧叫他用脚把雪地摩托上的绳索给勾过来,把两人都绑上,随后我们才脱离危险。”

“一起经历过生死的队员感情最深,”窦银科说,“虽然第一次去南极的一年半时间,到了最后,大家互相见了都不说话,恨不得把对方揍上一顿,那是由于长时间的孤独和寂寞造成的,回到国内,大家成了过命的兄弟,经常保持联系,去年是我们17名队员一起南极科考的十周年,我把17个弟兄从全国各地召集到太原聚了一次。”

八、给来访的德国教授讲解。窦银科供图

给来访的德国教授讲解。窦银科供图

在科考队中,窦银科的主要任务就是监测南极和北极海冰的运动及生长变化情况。经过两次南极科考的不断试验,2012年,窦银科在北极的海冰区成功安装了四套自主研制的"海冰厚度及其漂移定位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不但能够监测到北极部分海域海冰的厚度、温度,同时还能监测北极海冰的漂移速度,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北极考察还首次通过卫星通讯的方式,把监测数据传回太原。窦银科说,由于自己的体力有限,现在他更多的是给自己的学生争取参加极地科考的机会,目前,他的两名研究生已分别参加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和第6次北极科考。

九、送研究生南极考察出发。窦银科供图_副本

送研究生南极考察出发。窦银科供图

“去的人越多,现场经验才越丰富,这样团队才能慢慢壮大起来”,窦银科告诉记者,今年11月他的第三名学生就将参加又一次南极科考,届时将抵达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展开科研任务。

关于作者:孙瑞生,中国日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