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绿化“文化沙漠”散记(三)
深圳的文化,并非只在自身的“水系”、“流道”中流动。
30年前,以“旅游”为主业的华侨城集团在深圳投资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把“文化”引进“旅游”的“锦绣中华”。
(图为“锦绣中华”举办的杂技节目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观赏。—岑志利摄)
在“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游客们既能饱览九州胜景、世界风光,也能欣赏中华歌舞、异域风情。一位导游对我说,加上了演艺,“死”景点就变得“活”了起来。
不仅在主题景区,世界不同风格的文化和“水文化”、“茶文化”、“禅文化”,也被引进了华侨城集团与旅游配套的主题酒店;华侨城甚至把“文化”引入商业、地产,建成了欢乐海岸主题商圈、波托菲诺主题街区。
“华侨城”用“文化”做“旅游”,做成了进入世界前8强的主题公园公司;“腾讯”则用“科技”做“文化”,做成了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
(图为“世界之窗”游园一角。—赖犁、唐万才摄)
利用现代高科技,腾讯公司开发的“QQ秀”、“QQ宠物”、“QQ游戏”、“QQ音乐”走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千家万户。
当地媒体评论说,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深圳找到了“文化+”的发展模式,并认为“文化+”模式是深圳“原创性的成功探索”。
“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地产”……但是,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的第一产业支柱、创意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之源,“文化+”模式的主导无疑是“文化+科技”和“文化+创意”。
深圳雅图公司把科技导入“看电影”,不仅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DLP、LCD、LCOS技术的投影设备制造商,而且利用3D等高新技术,在全国建成了十多家数字电影连锁影院、打造出观众体验式的多功能主题影城;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技术等进行动漫创作,华强集团把动画片生产的产量提高了10倍,计算机、声光电、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立体电影成像技术等,则成为华强集团打造“中国迪斯尼”的技术支撑。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人士认为,“文化”与其它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嫁接”,更大的意义在于“‘文化’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兴奋点”。
30多年前,华强集团不过是在深圳著名的“华强北”电子商圈里“前店后厂”、靠“三来一补”过日子的“代工厂”。正是“文化+科技”,华强集团从收音机、收录机制造到“全无纸化”二维动画片等特种电影、主题公园硬件设备的创造,又通过“文化+创意”进行特种电影创作、拥有了业内目前最大的4D影片库。
也正是“文化+科技”,让印刷企业深圳雅昌公司用高仿真数码等现代印刷技术,捧回了几十项国际印刷大奖,又利用“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打造“中国艺术品数据中心”,实现了对艺术品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并运用现代分子技术进行艺术品DNA数据采集,实现了从艺术品原作的鉴定、备案、“身份认证”,再从数据中发现“艺术指数”。目前,“雅昌指数”已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的“风向标”。
有朋友告诉我,深圳的“文化流”也并非畅通无阻、最大的“阻”来自“钱”。深圳市有关部门曾作过一次调研,结果九成以上的文化企业认为“融资难”。
于是,“文化+金融”、“文化+资本”应运而生。
深圳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也“各出奇招”、尝试着“文化”与“资本”的“嫁接”。
(图为“世界之窗”游园晚会场景。—赖犁、唐万才摄)
深圳招商银行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深圳人民财产保险公司首创了文化保险,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开展了著作权、版权抵质押的反担保;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眼下正在筹划设立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目前,深圳文化产业规模已在该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位居第二、产业增加值十年增长约10倍、占GDP比重近10%。和人们对中国通信产业言必称“华为”、“中兴”一样,不仅“腾讯”、“华侨城”目前人尽皆知,“华强”、“雅昌”、“雅图”等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各自“雁阵”中的“头雁”。
“文化+”的“嫁接”,使得深圳的“文化流”纵横交错;不断地“清淤”、“疏浚”,保证了深圳的“文化流”由“泉溪”变成了“江河”。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