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  正文
杨军:“赶花”四十年,田景贵的“蜂”富人生
杨军
2015年06月12日

 

conew_图片1

田间飞舞的小蜜蜂 文波 摄

花香沁人心脾、蜜蜂飞舞成群,田埂边上的田景贵独自护理着他的“小伙伴”,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田景贵和在田里忙碌的村民形成鲜明的反差,村民们有说有笑,把对丰收的期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劳作中。

田景贵没有交流的伙伴,除了偶尔抬抬头,观察一下飞旋在他身边的蜜蜂外,更多的是不厌其烦地整饬着蜂箱,排除一丝可能会危害蜜蜂健康的隐患。

年过60岁的田景贵是贵州省沿河县思渠镇池江村的一名养蜂人,在40多个年头的养蜂生涯里,经常性的野外生活让田景贵分外乐观、豁达,有着更多不同于常人的从容、淡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田景贵的养蜂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如今已有100多个蜂箱,150多群蜜蜂,年产蜂蜜4000到5000斤。加上收割的蜂王浆等,养蜂每年可为他创造20万元以上的收入。

“每个蜂群有3万多只蜜蜂,只要会养、吃得苦,全年可产蜜蜂40斤以上”,田景贵说:“我的蜂蜜非常畅销,批发价最少要卖到50元每斤。”

conew_图片2

田景贵仔细检查蜂群的质量 杨军 摄

蜂蜜的药用和营养价值在古代多部医药典籍中都有详述。田景贵说,蜜蜂在哪采花、采什么样的花直接影响到蜂蜜的味道和营养价值,为保证蜂蜜纯天然、无污染,他的蜜蜂多以当地山区盛产的柑橘花、油菜花、柚子花等为花源,酿出来的蜂蜜多呈琥珀色、具有花香味,属于一等蜂蜜。

“这里的油菜花多且成片,能够满足蜜蜂的需求”。站在沿河县中界乡罗家寨村的山腰间,尽管离家有100多公里的距离,田景贵还是倍感欣慰。

“赶花是养蜂中最有乐趣,也是最辛苦的事。”每年,田景贵都要带着家人或亲戚拉着蜂箱到沿河县的各个乡镇去找花源,找到合适的就住下来,少则10多天多则一个多月。“辛苦是有回报的,你看,今年我养的蜜蜂又比去年多了很多!”

conew_图片3

每个蜂群只能有一只蜂王 杨军 摄

“春天的时候我们赶油菜花和柑橘花,夏天就赶黄荆子、乌桕、五倍子,秋天的时候赶荞麦花,一过大寒,蜜蜂进入繁殖期,就不用采花了。”田景贵讲到蜜蜂的花源时如数家珍。

“我到哪里都受欢迎,因为我的蜜蜂采集花粉后,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每亩可增产20%以上”,田景贵说,蜜蜂采花粉,能让他和农户真正实现双赢。

16岁那年,田景贵与养蜂有了首次接触。1970年,离县城偏远、交通不便的池江村来了几位养蜂人,出于好奇,每到中午田景贵便跑到放蜂的地点去玩,放蜂人见田景贵对养蜂如此感兴趣,便教授他一些养蜂的基本知识。

“从小长在农村,吃苦算不了什么,也是从那时起,我便在心里暗暗埋下了养蜂的念头。”田景贵说。

中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的田景贵请木匠打了几个蜂桶,学着用乌泡叶把蜂桶擦扫干净后,将蜂桶放置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初次实验还真有成效,蜜蜂闻到乌泡叶味就飞到桶里来筑巢,而且越飞越多。”不到一个月,蜂桶便装不下了,田景贵索性把蜂桶搬回家里,扩大养殖地方。

正当田景贵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一场全国性的蜜蜂幼虫恶性传染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爆发。

“我的蜜蜂在几天之间全部死掉,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田景贵在回忆那场灾难时仍心有余悸。田景贵说:“父亲总认为我养蜂是不务正业,见我伤心,仅仅安慰几句就算了。好在有善解人意的老婆一直支持我,帮我挺了过来。”

conew_图片4

倒上矿泉水便可直接享用 杨军 摄

1974年的一次偶然机会,田景贵遇到从湘西赶到沿河县发展的两个女养蜂人。交谈中得知她们养的是“意蜂”,和本地的“中蜂”比,有抗病能力强、蜂蜜质量好、市场认可度高的优点。

“我当时便买了4个蜂王4个蜂群,并向她们请教了相关‘意蜂’养护知识。”当年,田景贵的蜜蜂就繁殖了20多群。田景贵说,他的蜂群每年都在增多,养蜂使他的家庭状况得到大幅改善。1994年,田景贵高票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后因业绩突出,受村民拥护,又担任过村长、支书。

“养蜂虽然辛苦、枯燥,但是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田景贵算了笔账,一户人家投入1个劳力养15箱蜜蜂,初期投入大约在4万元左右,每年便会有3万元以上的收入。

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也开始学习养蜂。“有时,家里坐都坐不下,乡里乡亲都会来讨教养蜂知识。父亲不光耐心为他们讲解,有时还会亲自上门作现场指导。”田景贵的小儿子田沅洪自豪地说。

为形成产业规模,带领老百姓致富,2011年,田景贵牵头申请成立了“沿河县思渠镇池江村银桐峡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发展,村民的养蜂积极性也更高了。

尝到甜头的合作社成员刘连忠说:“要是没有田支书的带头,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规模,收益也没有这么多,真的很感谢他。”

conew_图片5

置于洞穴内的养蜂桶 文波 摄

据了解,为充分利用贵州空气清新、青山绿水的自然优势,实现转型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2014年正式提出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选择,跳出能源的制约来加快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大健康产业更正式明确为重点培育壮大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养蜂业属于大健康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正逢时。田景贵笑着说:“电视上天天都在宣传大健康产业,市场我不担心,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发展到200群;帮助合作社发展到400群,让合作社社员尽快富起来。”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