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作品 丁陆洋摄
李艺发,著名刻纸艺术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发刻纸技艺”的唯一传人。其作品《兰亭青花韵》曾斩获首届中国剪纸艺术节赛会银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被业界誉为“中国书画白描韵味”的刻纸技艺代表作……
六月中旬,笔者赴位于中朝边境、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古城集安采访,期间有幸见到了李艺发先生,目睹了他的绝技和作品。
李艺发工作室 丁陆洋摄
先生的创作室表面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挂在房檐下由著名书法家姚俊卿撰写的牌匾“关东艺刀”却足以证明这里主人不同凡响。
创作室内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刻纸作品,钟馗捉鬼、鲤鱼跃水、踏雪寻梅、长白胜景……历史、宗教、人物、风土人情、山水花卉,题材多样。先生现场拿出“十八罗汉”和“福满乾坤”供大家鉴赏。两幅作品线条飘逸,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先生讲,因这里空间有限,目前见到的只是作品的一小部分。四十多年来,先生相继创作了400多幅高质量的作品,目前都存放在通化市“关东艺刀刻纸艺术馆”内。这个艺术馆是通化市政府为了扶持他创作专门为他开设的。最著名的作品《五百罗汉图》就存放在这里。
艺发先生讲解作品创作技法 丁陆洋摄
先生介绍,这幅长约50米的巨制耗时三年完成,是我国目前最长的剪纸类作品。作品气势恢宏,500罗汉或坐或卧,或静默沉思,或凌空飞翔,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被资深业内人士赞为“墨色精灵的舞蹈”。有人曾欲出巨资购买,均被先生婉拒。
除《五百罗汉图》外,先生代表作品还有《好太王碑全文》书卷。 这幅作品幅长约30米,实刻27米,宽70公分,刻录了好太王碑1600字碑文,刻字书法与好太王碑隶书碑文十分相近。幅长10米、实刻6.5米、宽65公分的《八十七神仙卷》是先生仿唐朝画家吴道子的《朝元仙丈图》创作的,作品线条细腻,如行云流水,极具有国画白描意韵。
艺发先生现场创作 丁陆洋摄
艺发刻纸作品,蜚声国内外。先生曾二次在韩国、一次在日本举办个展和讲学,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机构和藏家收藏。
40年潜心钻研,艺发先生实现了绘画技艺与刻纸技艺的完美结合,创立了刻纸艺术的“独门秘籍”--“艺发纸刻五步刀法”,即“快刀法”、“颤刀法”、“花刀法”、“刀笔法”、“三指微刻法”。
艺发先生展示最新作品《福满乾坤》丁陆洋摄
先生讲,据他了解,目前国内从事刻纸技艺的有数百人,大多采用的是“扎刻法”,而他采用的是“滑刻法”,纸张多采用红、蓝、黑三色,根据创作需要采用“阴刻”和“阳刻”两种方式,以这种技法刻出的作品5毫米会有7根至9根“毛刺”,作品灵动和立体,表现感极强。
先生介绍,他本人出生在剪纸世家。姥姥单秀兰当年随子女闯关东来到鸭绿江畔,把胶东沿海地区民间流行的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剪纸也带到了这里。那时,林木资源丰富的长白山孕育了世世代代生活着靠放木排为生的木把式,遇到激流险滩,排散人亡的事时有发生,所以,每年阳春三月,姥姥都要准备寓意避灾袪祸的剪纸符。有一年,放排的木把式突然增多,姥姥事先准备的剪纸符不够用了,现剪又要错过选定的放排吉时良辰,情急之下,姥姥抄起刻纸刀,在一沓纸上刷刷几刀,一叠简洁精美的刻纸作品惊现眼前。就这样,刻纸艺术应运而生。
参观者 丁陆洋摄
先生10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姥姥学刻纸。即使后来在通化铜矿工会当美术员、在集安制药厂作商标设计师,他都始终没有放弃对刻纸技艺的研求,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从姥姥这代算起,先生是这项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而且是唯一。先生有一个女儿,名叫李桥,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目前在通化科技文化中心工作。先生说女儿非常支持父亲的事业,工作之余跟先生学习刻纸技艺,且小有成就,有望成为第四代传人。
问起对未来的期望,先生说有两个心愿,建设一家刻纸博物馆和开设一家刻纸学校。前个愿望是想送给这片家园一份礼物;后个愿望是想让这门百年技艺得以传承。
关于作者:刘明太,中国日报吉林站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