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  正文
杨军:锯齿山林场的绿色守护者
杨军
2015年06月26日

《中国日报》上刊载的田仁义相关报道。

34年来,田仁义坚守在大山深处,每次去巡山,他都会带着一把斧头和一根木棒,这些“武器”除了抵御野兽外,更多的是让伐木者“知难而退”。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命。”今年63岁的田仁义从1981年退伍以来就一直在中国西部的贵州省沿河县的锯齿山林场工作。

锯齿上林场建于1962年,位于贵州沿河、务川、德江三县交界处,是长江支流乌江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

那个年代,当地村民主要靠伐木为生,锯齿山林场遭人大量砍伐。作为退伍军人,田仁义在村里 “爱出风头”,尤其是针对村民的乱砍乱伐,他总是义愤填膺。

在林场工作人员的邀请下,田仁义成为林场的一名护林员。


张贴森林防火宣传画  肖玉叶摄

从林场到最近的村里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在深山里睡的第一夜,听着山中传来的各种动物吼叫声,我整夜未睡。”可是第二天起床后,站在山头看着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想想这价值数亿元的国有财产都由自己看护,田仁义做了个深呼吸,下定决心要把林木看管好。

“原来打算暂时干几年,没想到一干就是那么长时间,”田仁义说。

田仁义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防止附近的村民盗砍树木。 “每到夏天,附近一些村民经常在晚上潜入森林,砍伐树木。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在山顶睡觉,一到晚上,每当听到异响,我就会扔石头赶走那些偷偷伐木的人。”

最近几年来,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强,加上附近村寨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盗伐林木的事情很少发生,最让田仁义神经绷紧的是火灾。林场边有不少坟墓,每年春节期间都是田仁义最忙碌的时候。只要看到有人去上坟,他都会上前去劝说注意防火安全。 


田仁义向村民讲解森林防火知识   肖玉叶摄

他总是劝说那些在春节期间到森林里来扫墓的人,不要通过烧纸钱来祭奠死者,以避免火灾的发生。他常常是别人已经下山了,他还在墓地等大半天。

几年前,田仁义父母过世后,他就一个人生活在山林里,也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

“有些人说我是傻瓜,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有我的追求,我的生活在这片森林里。这片森林是我的所有。”

过去34年,由于田仁义的努力,林场没有发生过火灾,他自己也参与人工造林,扩大了林场的面积。

林场的生活条件仍比较艰苦。田仁义告诉记者,他以前住在一个茅草房里,直到近几年才搬到一所木屋。现在所住的木屋是之前一家农户卖给林场的。

木屋大概十几平米,被木板隔开,一间为卧室,一间用来烧火做饭。记者在屋里看到,除了炊具、木柴和枯黄的蔬菜外,几乎没有其他东西。


田仁义平时里也爱雕刻,“祖国”是他雕刻最多的字   肖玉叶摄

林场工作站的站长田景武介绍,田仁义每隔五天会去一次附近的村子里,购买一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这里没有电,没有娱乐。

田景武告诉记者,由于加强保护,加上近年来人工造林,林场的面积已经达到8000多亩。

据他介绍,最近几年,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林场附近不少农田闲置了。目前,当地林业部门正计划和村民合作,将这些闲置的农田退耕还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给村民带来收益。

人物背景:

2015年,贵州省出台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划2015年到2017年的总体目标是贵州省确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据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黎平介绍,在未来的三年里,贵州省将推进山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刺梨、油茶、核桃、茶叶、木本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打造生态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推进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保护生态建设成果。2017年以前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项目300万亩,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

黎平表示:“贵州既打造出金山银山,又要守得住绿水青山,使良好的生态成为贵州最突出、最响亮、最永久的品牌,使绿色成为多彩贵州中最亮丽、最迷人、最持久的颜色。”

关于作者:杨军,中国日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