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凯  >>  正文
廖德凯:豪奖“状元”吹的是功利之风
廖德凯
2015年07月03日

“百万+洋房”,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去年在恩平专设的“学霸”奖学金一度引发争议。今年高考,广东恩平再次传言称只要高考过重点本科,人人都有钱奖励,再次引起关注。恩平市教育局表示,这是一企业在恩平制订并在教育局审核备案的高考奖励方案。该奖励方案中不仅包含现金,还有洋房。目前该企业赞助的首套“状元房”已赠给当地理科第一名考生。

重奖、豪奖高考“状元”,是这些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教育乱象、怪象。有企业愿意拿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是,当“公益捐助”一切向眼球效应看齐,这种公益心也就变异为商业炒作,不仅对教育没有好处,反而会给教育事业带来极大危害。高考“状元”等教育产品成为商业消费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应试教育之风,不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共识。

所谓的高考“状元”,本来就是一种并不严肃的称谓,而近些年来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更是媒体盲目炒作与商业有意推动下的一个怪象,今年也不例外。除恩平“状元房”外,山西一景区投入百万元重奖中高考“状元”,并称为传承“轻商重学,廉洁奉公”的品质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些高校和“状元”家长讨价还价,以高额奖学金吸引“状元”报读;部分高中学校对获得各级“状元”的学生动辄奖励几十上百万元资金,以致于有的学生“年年考上清华北大,从未到校报到读书”,走上“高考职业者”的赚钱道路,生生把高考变成了“职业机会”。

可以说,这种以高额物质奖励追捧高考“状元”之风,与助学没有半点实质关系。助学作为一种公益行为,重的是雪中送炭;而重奖作为一种商业炒作,看中的是明星效应。目的不一样,哪怕看似“出了血”,结果截然不同。而一些企业、学校对高考“状元”的重奖,已经远离了助学的真正目的,只是将助学作为一件外衣,包不住浓浓的商业功利味道。

有人认为,企业愿意拿钱投入教育,总是好事。这是不对的。教育需要投入,但对高考“状元”的重奖并不是对教育的有效投入,而是商业对教育的消费和利用,并不是教育的真正所需。这种既不是对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又不是真正普惠学生的助学,只会对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动力、社会对教育的正确观念造成消极影响。这种投入力度越大,对人们教育观念的扭曲就越严重,对教育的危害也越大。

事实上,对于炒作高考“状元”的危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早就认识到了。十年来,教育部多次公开反对炒作高考“状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多次跟进,要求不炒作、不公布高考“状元”,但收效甚微。而导致教育部相关要求不能得到落实的关键,在于各方在高考“状元”噱头中利益相关:媒体能从中得到话题和关注度,商家能利用这一话题获得广告效应,家长能从中获得与高校的对话权,学校能利用高考“状元”抢到更多的优质生源,甚至部分地方利用“状元”宣示政绩……在这些利益的诱惑推动下,各方利益群体各施手段,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使得教育部门的禁止炒作、不公布“状元”的规定形同虚设。而从教育部门反对炒作“状元”,其他各方想方设法找到“状元”,可以看出对“状元”的炒作本身就是商业化、利益化的结合,与投资教育公益没有半点关系,反而是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高考生中确实有很多人克服生活和生理方面的困难,在困境中不退缩,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他们的宣传报道有很好的正向激励作用。也有许多考生家境贫寒,但一心向学。无论他们考上的是名牌大学,还是职业学院,只要给他们一点帮助,就可能改变他们甚至更多人的命运。对具备励志因素的学生多宣传,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伸出援手,这才是真正的助学。而对高考“状元”进行重奖的商业行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媒体都应当坚决抵制和反对。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专栏作者,知名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