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  >>  正文
火炎:没见过火车的火车站
火炎
2015年07月06日

火车站是个留存记忆的地方,因为火车让人们从这里离去或归来。

龙州也曾有过火车站,但除了只有渐行渐远的历史,却从来没有见过火车。

广西连日来的副热带高压把整个天空熏染出色彩失真的湛蓝。

龙州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县域西北与越南高平省接壤,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边陲古城。在县城利民街口,一座法式的门楼在夏季的斜阳下显得格外醒目,大门一侧悬挂的白底黑字“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的牌子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这里就是当年的龙州火车站。”县志办的闭兴才主任告诉我们。

闭兴才主任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的龙州火车站。

穿过门楼走进院子,时空的穿越感油然而生。修剪整齐的热带灌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与米黄色的欧式建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股欧陆风情。主楼前伫立着两块石碑,其中“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简介”的碑文中记载了这里曾经是龙州火车站的历史。

 龙州火车站旧址的法式建筑。

法式建筑的主楼前面有棵一抱多粗的大树,看上去古老而怪异,闭主任介绍说这是棵不多见的“树中树”,下半截是樟树,上半截是榕树,互生共存,枝繁叶茂。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里,这棵树却与历史惊人地相似了,暗示着火车站与领事馆的某种内在的联系,而正是这种联系隐藏着一种不可言状的悲剧色彩。

 两栋法式楼房掩映在古老的绿树之中。

楼房里有陈列室。步入楼门,通向二楼的旋转楼梯采用当地的蚬木制成,坚实古朴且有情趣。登上二楼,宽阔的走廊,半圆形的拱门和被拱门截取的风景,法式的壁炉和旧式的百叶门窗让人仿佛置身于影片《The lover》的情境之中。那是根据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法兰西民族,总有一种浪漫而夸张的表现力。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场景可不可以说是流动的情节呢?

 

雕栏的旋转楼梯使用龙州的蚬木制成。

 宽敞的走廊和半圆形拱门,呈现出法式的浪漫特色。

 百叶门窗极具法式房屋在亚热带的建筑特色。

这里原本是火车站,怎么又变成了领事馆了呢?

闭主任介绍说,1883年著名的抗法战争“镇南关大捷”震惊了巴黎,法国茹费理内阁在朝野一片强烈的谴责声中倒台。新成立的内阁自知在北越战场上难以战胜中国,决定速办和议。清政府也认为这是求和的好机会,就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派人于1885年4月在巴黎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同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在天津签订《中法会定越南条约》(史称《中法新约》)。条约规定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附属国;中越边界开埠通商;法国在龙州设立领事馆;中国任用法国人修筑铁路等。《中法新约》第七款称,法国在越南北圻一带(河内以北与中国毗邻的地区)修筑铁路,并协同中国修建龙州至镇南关铁路。随后双方派员勘测线路,确定以龙州江南为起点,经鸭水滩、凭祥至镇南关,全线总长122公里,由法商“费务林”公司承建,铁路性质为中法合资,建成后法方代理经营。法国人1896年至1898年先后成立龙州铁路局,建成龙州火车站、货仓和江边起货码头以及镇南关外货栈。之后费务林公司与中方龙州铁路督办署续订合同,规定铁路为窄轨(两轨距离小于四英尺八英寸半为窄轨,反之为宽轨)。此合同奏请清廷后未获允准,清廷坚持宽轨,几经谈判,双方互不相让,铁路遂告停办。

轨距对法国何以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达目的,竟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筑路谋划?原来,轨距并非单纯技术问题。当年法国在越南修筑的都是窄轨铁路,如果龙州铁路也采用窄轨,就可与越南铁路连成一体。这样,法国便可掌控中国桂边的交通,获得铁路区域的一系列经济特权乃至行政和司法特权。1895年法国强迫清政府修建龙州至镇南关铁路,与越南的河内、谅山铁路相接。修建铁路由清政府拨款,建造工程由法国费务林公司承包,苏元春提督任铁路督办。合同未订立之前,费务林公司就迫不及待先建了龙州火车站。订立合同后,法方规定如废除合同中国必须偿还五十万两银子给费务林公司。

1898年由于轨距宽窄问题双方协商无果,铁路停办。清政府出于国防考虑,认为窄轨利于法国长驱直入,危及清政府安全,因而主张用宽轨。法方费务林公司本打算利用修建龙州铁路推销其旧设备,如用宽轨,则原有车厢和机车都不可用,无利可图。铁路停办后法国方面向苏元春索赔,并以此为由占据了已建成的火车站,法国领事馆随即由龙州娄园角迁至已遭废弃的火车站。

二楼的陈列室没有任何陈设,除了墙上的一些黑白图片显得空荡荡的,大厅迎面墙壁上有两张历史人物照片,右边照片是当时的广西提督苏元春将军,左边照片是第二任法国驻龙州领事方素雅。

 

二楼的陈列室,正面墙壁上苏元春将军和方素雅领事的照片。

苏元春(1844~1908),字子熙,广西蒙山人。1844年出生于蒙山镇城北街,1908年病逝于乌鲁木齐。

清代著名抗法将领苏元春将军。

1885年,苏元春随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中法战争结束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与强国为邻,清政府有如芒刺在背,遂命苏元春以广西提督兼任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1885—1903年间任广西提督,戍边18年。为了便于军事调度,他奉命将广西提督府从柳州移至边关龙州,修筑了龙州城,并建成两个提督行署——龙州城西北的小连城(又名“小垒城”)和凭祥东郊的大连城,使之成为广西边防军事指挥中心,然而,苏将军晚年因治军渐弛遭弹劾被夺职,戍新疆,卒于戍所。

据记载,方苏雅(Augste Francois)1885年12月-1899年任法国驻龙州领事。1896年方苏雅来到龙州的使命就是督促修建从龙州到越南东京湾的铁路。

方苏雅(Augste Francois)1885年-1899年任法国驻龙州领事。

1904年方素雅任满回国,回国不久与埃莲娜·马尔芒女士结婚,婚后隐居乡间,修建了一座名为“小中国”的庄园,直至1935年病逝。他没有儿女,留给埃莲娜·马尔芒夫人的是装在紫檀木箱里一批他收藏的中国物品和110幅玻璃底片以及上千张照片。这些照片在他回国后本应上交法国政府,但由于对本国政府的积怨及对中国的感情,他把这些绝版照片隐藏了下来,一放就是大半个世纪。1989年,110幅玻璃底片制作出的照片开始了在欧洲的巡回展出,引起轰动。根据部分照片、书信整理的画册《领事的眼光》出版了。值得一提的是,方苏雅拍摄照片的年代,摄影术发明尚不足50年,而玻璃底片这种照相器材是1885年才问世的。他的一些照片最早记录了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现状。

方苏雅拍摄的当地儿童的照片。

晚上回到县城,我们还采访了对龙州历史颇有研究的黄德尤先生,他在讲述龙州铁路历史时还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龙州铁路还在谈判过程中,法国人已迫不及待的将铁轨由水路运到了龙州码头。后来铁路修不成了,这些弃用的铁轨就被当地铁匠用来做成了菜刀。事实上,闻名遐迩的“龙州菜刀”在清光绪末,便以厚薄适中、锋利耐用,能一刀劈开6枚重叠的铜钱却刀刃不钝而畅销各地。法国的铁轨做成了中国的菜刀,可以说,中西文化在龙州竟以此方式进行了一次铁与火的碰撞。

中国近代的历史曾经昭示:弱国无外交。晚清政府在修建龙州铁路的外交博弈中之所以能够以强硬的态度迫使法国方面最终放弃,1883年抗法战争的胜利所起的潜在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文图 火炎)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