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席上的官员们
哭脸牌中有一个笑脸牌,主持人有话询问中
现场观众为满意度打分
直播现场
2015年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7月6日至11日举行。6天连续6场直播,再次成为武汉市民街谈巷议的热点。
与每年都要爆出热点桥段比,今年“期中考”略显平淡。与每年都有官员被问得尴尬出丑流汗相比,今年接受问政的官员们大多“心中有数”,本地媒体说,官员们的“太极拳”更有经验了。
武汉电视问政2011年正式诞生。这一年,武汉掀起“治庸问责”风暴,针对官员中存在的“庸懒散”现象,市委书记阮成发作为“总导演”,借用电视直播形式,发起了上电视暴露问题、官员与群众在直播中“面对面”质询的电视问政模式。2011年11月首场电视问政推出,由于敢讲真话、敢暴露尖锐问题、敢于质询官员,以及出席问政的官员为市委常委、各部门和区一把手,并被问得出汗、甚至丢丑,节目迅疾在全国知名。
几年走来,这个节目诞生了很多专属词语。
2011年第一场电视问政,官员们面对主持人追问问题何时解决,多数人选择回答:“马上办”----问政问出“马上办”,在本地媒体庆贺成绩之时,市民说“既然能马上解决,为什么要拖到问政?是不是在作秀?”
2013年底的电视问政“期末考”首场直播中,有现场点评的专家说到官员与市民的同台沟通,使得节目成为“城市共同治理”的平台。第二天,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到电视台演播厅看望节目组工作人员时,明确以“城市共同治理平台”定位电视问政。有市民在网络上跟帖说,电视问政让普通市民可以反映问题、追问问题解决,参与了城市治理,但是“长效”与“常态”是这个平台应该解决的大问题。
武汉电视问政五年整整40场直播,也诞生了很多市民、网民热议的桥段。
2011年夏,武汉部分路段下雨时严重渍水,网络上产生“到武汉看海”的热帖。2012年的电视问政上,时任武汉市水务局局长的左绍斌在问政现场“收获”一位市民代表送的雨鞋,该局长后来还被市委要求为城区渍水问题在媒体公开道歉。
2014年底,正处于申办全国文明城市节点上的武汉,几乎全城老幼皆被要求背诵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年的电视问政“期末考”上,有媒体代表现场提问武昌区委书记王立,是否能背下这24个字。卡壳的区委书记尴尬中勉勉强强背下来,该片段迅速成为网络热传视频。据知,这位区委书记至今难以释怀这样的“丢丑”。
电视直播定格并放大很多瞬间。就笔者而言,最难忘的电视问政场景有三类。一是曝光问题的短片播出后,市民及参与问政的各方代表全体举哭脸牌表示很不满意。二是在最后时刻的总结陈述中,因为超时被主持人打断的官员,脸色相当难看。三是最后的满意度打分环节,每个“当值”的部门和区负责人,没有一个不是紧张万分------如果打分垫底或者没有及格,官员们说“给区里或所在单位丢脸、自己丢形象了”。
武汉电视问政自2012年开始,改为上半年、下半年各举办一次,每次3-5场,俗称“期中考”、“期末考”。今年的“期中考”,则成为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场次增至6场,共有53名领导干部走进直播间“应考”。如果从2011年第一场算起,共有一百多位局级以上干部上台“应考”,其中市委常委就有十多人次。
规模越来越大,似乎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笔者参与其中,却发现,官员们越来越有备而来,大多不慌不忙、应对有方。被揭露的问题,经官员们的解释,最后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或“原因很复杂”,越来越多的解释、诉苦占据了官员们的直播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节目宗旨。今年的武汉电视问政搭建“互联网+”的平台。除往年的微博直播外,今年新推出场外观众通过手机客户端“掌上武汉”进行投票和反映问题。笔者了解到,今年每场问政后,网络跟帖反映问题在2000条左右。电视台对外的说法是,将分类反映到各部门和各区。一万多条的问题线索,要想事事有回音,恐怕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而 如果做不到这些,又岂能让百姓满意?
武汉电视问政在质疑和褒奖中一路走来,下一步该走向何方、如何才能走得更远,成为武汉市和各界关注的话题。
有媒体评论,今天,市委书记阮成发是以行政命令将官员们推上问政台。当有一天,他能够以自己的另一身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去质询政府官员,那才是法制。“真到那一天,”电视问政的一名编导畅想:“只要群众有诉求,问政的平台能够‘随时恭候’,比如日常新闻中就引入沟通完善的问政方式。电视问政办到最后,可能就不再有问政了,因为处处皆能问政,人人可以发问。”
今年的电视问政“期中考”结束了。有多次参与武汉电视问政的电视台工作人员表示,现在问政的环境与五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走过五年历程的武汉电视问政已经越来越难办。一方面官员们的应对能力越来越“娴熟”,不太容易被“问倒”;另一方面,程式化的环节设计,在观众心中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以十年为一个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周期,电视问政本身,恰好面临“期中考”。如何才能交出一份令各方满意的答卷,正考验着包括“总导演”在内的全体主创人员。
关于作者:周荔华,中国日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