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的守望,海棠洼社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面积从当初的3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1223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李映青 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洼社区是全国生态文化村,这个海拔二千多米的小山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7%,社区人均森林面积超过10亩,每户林木价值达100多万元,家家都有一座“绿色银行”。每逢野生菌生长的季节,每家每户都到自己的林地里捡菌子,这里的野生菌由于品质好,供不应求,林业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30余户,涌现出了年收入20万元的松茸大户和15万元的松露大户。
当我们驱车来到这个小山村,满眼苍绿,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每个人都忍不住贪婪地享受着这“生态大氧吧”,谁能想到,这个村子过去曾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村里的老支书吟唱起顺口溜,“海棠洼,海棠洼,天晴下雨拿锄头,苦荞耙耙辣萝卜,有女不嫁海棠洼”,他说这就是几十年前海棠洼的真实写照。(李映青 摄)
村里的老支书吟唱起顺口溜,“海棠洼,海棠洼,天晴下雨拿锄头,苦荞耙耙辣萝卜,有女不嫁海棠洼”,他说这就是几十年前海棠洼的真实写照。老支书说那时海棠洼是一片荒山秃岭,群众生活极度贫困,为了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1979年3月,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来到海棠洼调研,明确提出:“若要山区富,多种茶和树”,要求海棠洼村走兴林致富之路。从此,海棠洼开始大量种植华山松,几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最终走活了植树造林“一盘棋”。 30多年的守望,海棠洼社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面积从当初的3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1223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如今,这个过去依靠“苦荞粑粑辣箩卜”果腹的苦地方,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不仅林地值钱,林地里的松茸、块菌、松子,山上种植的花椒等都成了响当当的生态品牌。全村仅林下经济一项,一年收入700多万元,人均4500多元。尝到甜头的的海棠洼人不仅种树成习惯,爱林、护林、造林成了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老百姓有空就到山上种树,谁家都舍不得砍树。
海棠洼社区的村民们永远记得杨善洲老书记(李映青 摄)
走在海棠洼的村路上,我不禁想起自己出生的那个小山村,三十年前,营盘村还是丽江有名的鱼米之乡,可是如今却因为严重缺水,很多田地都荒芜了,村民大多已经迁徙到外地生活。我的母亲一直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总念叨几十年前,雪山上密密麻麻生长着几个人都围不过来的大树,而如今,那都成了回忆。没有树就没有水!雪水不再哺育这片曾经丰饶神秘的土地,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砍伐森林的惩罚。
我相信,这两个村子就是如今中国很多村庄的缩影。它们的变迁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优良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装着这样一幅美好“绿图”: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生态繁荣、人与自然和谐,那是我们向往的良好生态,也是我们的乡愁。
如今,很多省份都在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也不例外。 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行动,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关于作者:李映青,中国日报驻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