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  >>  正文
张春燕:如何看待BBC“中式学校”节目意义
张春燕
2015年08月19日

在点燃中英两国有关教育体系的超火讨论之后,英国时间8月18日晚上,BBC“中式学校”节目最后一集播出,果然是预料中的some sort of happy ending(某种好结局)。

经历了前两集里各种中国老师与英国“熊孩子”的互不理解、艰难对峙,随着冲突逐步被推向高潮,最后结局以中国学校在考试中全面胜出告终,英国学生含泪与中国老师分别,一些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中式教育,甚至开始念起中式教育的好。

不知道有多少人提前预测到了这个大结局,可到这个时候,片中到底考试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如果只是为了用考试成绩来证明哪种教育体系更好,在这个节目之前,早就有太多数字说话,考试本来就是中式教育的强项。

这部片子呈现和试图呈现的内容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随着节目的情节发展,两国媒体、观众和网友也一直在自我批判、互相肯定、互相批评以及深刻反思。

中英两国都有评论文章说,中式教育从根源上过于强调服从、纪律和统一,考试至上,中国学生创造性差,没有创新,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而英式教育更注重个性、独立和潜能;两国观众和网友也都普遍认为,节目里的英国学生没有教养和规矩,学习没有动力,换成哪个老师都无法容忍,英国教育体系应该改革。

与此同时,节目本身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有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用一种很夸张的手法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充满作秀和炒作,是为了追求收视率;还有观众说,这是为了抹黑中式教育,一些镜头是有选择地播出的;更有眼尖的观众指出,部分在片中很活跃的学生身上别着小麦克风,而其他大部分学生则没有,这暴露出制片人其实有所安排,所以不真实,这不是纪录片,是真人秀,或者至少属于“摆拍和具有演出效果的纪录片”。

从收视率而言,毋庸置疑,这部片子第一集播出就直奔BBC的周节目冠军而去,甩出其它节目好几条街,而且引发了中英两国的媒体、观众和网友对两国教育情况的热烈讨论,很多媒体文章的评论多达数百条,在两国社交媒体上,一些谈论这部片子和教育问题的观点短短时间内就获得数千个“赞”,可见关注度之高,这自然也是制作方希望看到和产生的效果。

对于节目真实性,BBC的制片方的解释是:“我们称它为设定场景的纪录片(formatted documentary)。我们会设计场景而且观众完全是意识到构建场景这点的,然后我们用记录片的拍摄手法来记录真实发生的情况。”

尽管如此,很多有中英两国教育经历和体验的观众、网友都认为,节目中不少细节与双方的现实不完全相符,比如中国学校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质,并不都是如此从早到晚地上课和学习,也并不都会罚站,而英国学生的课堂纪律也并不是都这么糟糕,英国很多私立学校的管理甚至比中国学校还严格......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也好,英国也罢,教育制度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事实上,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评价,本来就不可能是简单的孰优孰劣,因为每种教育体系都与每个国家的国情、文化、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它的根源和土壤。

不论如何,尽管各方对于BBC“中式学校”节目仍有争议,但这部片子引起了双方各领域人士的广泛讨论和反思,这本身就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如果两国能真的正视本国教育体系中发现的问题,意识到对方的优点,从而在教育实践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让两国更多的孩子从教育中更大程度地获益,才不枉这么多人如此关注这个节目,这也才是真正的好结局!

(中国日报驻英国记者 张春燕)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驻英国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