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伟  >>  正文
冯志伟:绝艳湘昆——专访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
冯志伟
2015年08月24日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循着婉转清丽的声腔,带着对昆剧的好奇,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郴州市北湖区的湖南省昆剧剧团,对剧团团长罗艳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与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合影
                                                             13岁结缘昆剧
一走进湖南省昆剧团,记者就被眼前雅致古朴的建筑深深打动了,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清幽的假山楼阁水榭,仿佛置身于犹如一个极美的微型园林。
黄永玉为剧团题写的“千秋绝艳”牌坊立在庭院,十分醒目。
罗艳字正腔圆地介绍说,自己的名字里也刚好有个“艳”字,黄老先生的题词饱含了对自己勉励之意。
1978年,13岁的罗艳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学习昆剧,从此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进入艺校学习的生活相当艰苦,罗艳发现身边的同学们个个都功底深厚,随随便便一张口,便将正值变声期的自己给比了下去。她天性不服输,为了练嗓子,每天清晨5点起床,一天3次练功,晚上还自习文化课。因为用心,罗艳被老师选中表演旦角,但由于嗓子情况不理想,她又被更多地安排学武戏,几年苦练下来,罗艳成了学校里几个优秀的刀马旦之一。
直到今天,罗艳还庆幸自己当初学的是昆曲里最难的行当,“现在的我文戏武唱,武戏文唱,收放自如。要不是有扎实的武戏底子,我的动作就不可能那么到位,要不是我勤练声,我的文戏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好。” 
1980年罗艳正式加入湖南省昆剧团,30多年来,她在几十部昆剧剧目和折子戏中担任主演。舞台背后,很少人知道,一位这么优秀的“名角”在她30多年的戏剧生涯里,始终在与自己的嗓子拔河。好几次,也因嗓子出现问题,她曾经萌发过退休的念头。2002年,罗艳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进行3年的研究生学习。在这里,罗艳学到了多样的科学练声方法,逐渐提炼出一种融戏曲、民族、通俗唱法于一体的新唱法。现在的她已能得心应手地演唱昆曲、京戏等各类曲目,凭着顽强的毅力赢得了这场与嗓子抗争的“持久战”。
13岁入行的罗艳与湘昆一起经历了兴衰荣辱,在昆曲事业不景气的日子里,有些演员转行唱流行歌曲,挣钱糊口;有些演员下海经商,做起了生意,赚钱养家……
2010年,罗艳出任湖南省昆剧团团长,执掌湘昆大旗,为湘昆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罗艳回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散落在各个领域的“湘昆人”再次聚起来,让他们回归舞台,重操正业。
                                                              “辣椒味”昆曲
湘昆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明朝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湖南,明清时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
罗艳说,湘昆之所以能在郴州扎根,与郴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时发达的工矿经济有关,郴州是湘粤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往来的商贾云集,再加上桂阳等地工矿经济发达,因此有了一批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能够为湘昆的发展提供土壤。
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0年,其前身为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为抢救、挖掘、继承和发展湘昆艺术而组建的昆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为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之一,也是中南六省乃至西南华南唯一的专业昆剧艺术表演团体。
一方水土也孕育了有鲜明个性的剧种,“湘昆”属南昆系,被田汉称作“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由于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融合了郴州本地如临武祁剧等民间小调元素,湘昆在唱腔上相比全国其余六大昆曲更粗犷,也更阳刚。
“湘昆里面一定有湖南人的风骨,表演中带有鲜明的湖湘地方色彩,无论从语言、音乐、表演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规范,从而独具了带有浓郁“辣椒味”的昆曲风格。”罗艳说。
                                                         “昆虫”年轻化
罗艳深有感慨,当前国家对昆剧艺术保护的日益重视,“湘昆”这个昆曲中一个特殊的流派和品牌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郴州市委、市政府对于湘昆的保护十分重视,除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湘昆的保护,更将湘昆剧团由差额拨款变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郴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希慧表示,“湘昆是郴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要充分擦亮这张郴州文化名片,让郴州文化走出去。”
最让罗艳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年轻人也开始买票看戏,“如今观众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二十几岁大学生的最多,戏迷是传承戏曲艺术的重要力量。”
罗艳介绍说,昆曲的戏迷被称为“昆虫”,郴州有着一支数量可观的“昆虫”队伍,有些忠实的“昆虫”们甚至会跟随自己喜欢的昆曲名角远赴广东、四川等地看演出。更可喜的是,这支“昆虫”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为了发展更多的戏迷,由湖南省昆剧团打造的“小桃红,满庭芳”——美丽郴州赏昆曲演出活动每年都会在3月上演,每个周六晚上都吸引了众多“昆虫”们购票进场观看演出。
除了戏迷群体年轻化,一批新生代演员的迅速成长也给湘昆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几年来,由湖南省昆剧团排演的《荆钗记》、《游园》等传统大戏大胆都启用了青春靓丽的年轻一代演员,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冒险,罗艳却不以为然,“要培养这些青年,要给她们机会,不给机会她们永远成熟不了,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唱戏的”。

湖南省昆剧团演出天香版《牡丹亭》罗艳 饰 杜丽娘
除了大胆启用新人以外,湖南省昆剧团也多次到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今年两会期间,由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领衔主演的天香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内惊艳亮相,赢得满堂喝彩,湘昆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观众所熟知。
罗艳说,目前湖南省昆剧团每年的交流演出、惠民演出和剧场演出总数约有100场。今年起,湖南省昆剧团在郴州市每周都有一场演出,“我们叫它‘昆曲周周演’,希望能让来郴州的游客和当地老百姓更了解昆曲文化。”罗艳说。
作为湖南省昆剧团的“掌门人”,罗艳有着发展昆剧的一揽子计划。当团长这几年来,她的重点工作就是加强人才的培养,拜名师、夺梅花,然后再招新学员培养。她说,培养一定起点高,要传承昆曲的正宗血脉,请的老师非常重要。
罗艳说,像侯少奎、张洵澎、蔡正仁这些老师,都是昆曲国宝级人物,像侯少奎教的《千里送京娘》、《打虎》,到张洵澎教的《牡丹亭》和《琴挑》,在全国的昆曲院团里都是数一数二的。他们是见过真佛,得过真传的,所以即使花高价也要请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来教学生。
这两年,郴州每年都会举办“‘相约郴州’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来自上海、浙江、苏州等地的7家昆剧院团的近百名优秀青年演员在郴州同台献艺,使得郴州成为了全国昆剧艺术交流的一个基地。
                                                                湘昆走向世界
在创新中发展,湘昆从一个濒临关门的剧团,变得有声有色,连续三届“相约郴州”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成功举办,吸引了海内外昆剧表演艺术团体和昆剧爱好者。2013年,湘昆得到拨款重修剧院,去年11月,由文化部艺术司授牌的“中国昆曲交流中心”在湖南省昆剧团正式落成。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令罗艳十分感慨,“原来湘昆连个像样的剧场都没有,演员们没有标准的化妆间,大冬天都是用凉水洗脸。服装、道具都没有统一的收纳柜,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寂一时的昆曲艺术当前正在由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步走向世界,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的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罗艳向记者透露,剧团最近正忙着排演一出新编历史昆剧《湘妃梦》,该剧是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陈平先生新编的昆曲传奇,由她本人以及梅花奖得主演员雷玲、湖南省昆剧团当家小生王福文主演,预计今年10月可与观众见面。
与传统的昆剧名曲不同,该剧有着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处处体现的是湖南的乡土乡情和地域文化,并将极具地域色彩的“傩戏”和“韶乐”植入其中。
罗艳说,“为了更好的呈现新剧的精髓,此次湖南省昆剧团排练新剧还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专门聘请了文学顾问与美学顾问、注重文化感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舞台呈现等。”
在编排新剧目的同时,湘昆也尝试迈向市场化。今年7月17 日,湖南省昆剧团天香版《牡丹亭》首次亮相深圳演出大获成功。这次演出区别于以往的艺术展演,采取的是与剧院分票房的形式,这也是湘昆勇敢迈出市场化的关键一步。罗艳介绍,与剧院分票房是他们第一次尝试,这对湘昆的市场化是一个好的开端。
通过大胆走出,湘昆声名鹊起,各地演出商的邀约不断。罗艳认为,湖南省昆剧团走向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接下来剧团还将市场化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
罗艳说,最终我们的目的,也是我的梦想,是带着郴州的文化走遍全国、走遍世界。

罗艳生活照

人物档案:
罗艳,湖南省昆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生于1964年,1978年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学习,1986年拜昆曲表演艺术家马祥麟为师。200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进行3年的研究生学习,成为“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唯一的湖南籍学员。代表剧目:《牡丹亭•寻梦》、《女弹》、《昭君出塞》等。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优秀表演奖”、湖南“芙蓉戏剧表演奖”等。
关于作者:冯志伟,中国日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
互联网举报中心 防范网络诈骗 法律顾问:炜衡律师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110105000081号京网文[2011]0283-097号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