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的陈正雷大师太极拳祖祠前表演太极拳。史宝银 摄
“一个不足3000人的平原小村,吸引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习练者聚焦,总投资金额近60亿元的太极拳文化项目‘扎堆’落地,5000多名各色皮肤的太极拳健儿竞相聚此朝圣……”近日,我和中国日报外籍记者JamesHealy一行于第八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期间一起深入太极拳圣地--温县陈家沟采访时听到当地官员的介绍时,着实是吃了一惊。
随着采访的深入,温县太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情景纷纷呈现出来,让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近年来,随着国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了多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抓手,众多的地方纷纷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努力打造传统文化产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传统文化产业做得很好,有的就十分差强人意,处于半死半活状态,形如“鸡肋”。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炳在自家的武馆内授拳。史宝银 摄
那么,传统文化产业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好呢?采访中,我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了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后,归纳出了如下心得。
首先,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挖掘、打造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健康永远是人们关注、关心的话题,拥有健康拳、智慧拳、美拳等美誉的太极拳就成了人们热爱的运动项目。习练的人多了,太极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衍生出的太极文化产业也就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依然需要加以引导,需要高水平的策划,方才能使其适应当今的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抓手。
当地政府敏锐的感觉了这一点,温县副县长张金太告诉记者,多年来,温县紧紧围绕打造太极圣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先后建造了太极拳祖祠、太极拳博物馆、杨露禅偷拳处、王廷大街、长兴大街等30余处;创办并连续举办了5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规划设计了太极拳文化旅游区、太极文化园等;斥资2亿元重点开工建设了四条与陈家沟相连的公路;陈家沟景区也升级为国家4A景区,陈家沟村被授予中国传统文化村落……
其次,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造就一批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人。采访中,我深深的感到,太极拳、太极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辉煌成就,得益于拥有了像陈正雷、陈小旺、朱金才这样的一批优秀传承人。正因为这些优秀传承人不懈的努力,方才导致太极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温县更是为了加大太极拳人才队伍的培训和管理,采取了探索形成《太极拳教育培训产业扶持意见》《太极拳特殊人才选拔使用管理意见》等措施,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政府津贴等办法,助推太极拳人才培育、人才储备。
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史宝银 摄
第三,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传承人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以前,我们习拳的时候,有些老师经常在教到某一个方面时,卡住了,然后告诉你,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文化水平不够,讲不出来,要是文化水平够,不就能讲出来了吗?”与记者交流时,陈正雷感慨的说道。他说,他早就发现传承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在太极拳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在对弟子的培养中,多次告诫弟子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陈正雷的这种认识,记者也在采访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采访中,像陈小旺、陈斌等太极拳传人在面对我社外籍记者的采访时,直接就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根本不需要翻译。
陈家沟村中太极产品商铺。史宝银 摄
第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善于借助外力,融合发展。太极拳传承人陈炳说,他们这些传承人大部分擅长教拳,对于策划组织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就显得十分的弱。因而,太极文化的发展,就十分需要借助外力,需要与相关行业的专业团队加强合作,融合发展,方能做得更好。
温县副县长张金太说起这一话题也是十分感慨,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紧靠当地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聘请了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围绕旅游、休闲、养生、娱乐定位,规划了控制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编制了三规合一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总规、控规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并将其纳入县城整体规划,与新、老城区及产业集聚区相互呼应,资源共享,形成“四区”联动协调发展之势。
与此同时,他们突出太极拳资源优势,利用各类陈家沟旅游推介活动及珠三角等四个驻外招商办事处积极运作,有效推进招商引资、招商引智,仅今年前八个月,该县在原有总投资23亿元的太极国际旅游养生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太极文化生态园项目等基础上,又成功引入了总投资30亿元的的中广太极影视小镇、总投资20亿元的司马懿益智文化园、总投资6亿元的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等一批重点项目。
关于作者:史宝银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