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  >>  正文
孙晓:整齐的阅兵是在凝聚民族力量的形神
孙晓
2015年08月28日

这些天,笔者在各大媒体上,时刻关注着"9.3"北京大阅兵的新闻,每一条消息,每一个画面,每一段视频,甚至每一个细节。

阅兵方队整齐划一的队形,举动有序的的姿态,钢毅坚定的面孔,高亢激昂的口号,都在扣动着我的心扉,搅动着我的情感,仿佛雄狮未出关,胜券已然在握。

做为一名老兵,我知道,就在此刻,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海陆空各军兵种的驻地、训练场,同时在上演着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各种阅兵式,各种凝聚民族精神,部队斗志的国家仪式。

记得我当兵参加的第一次阅兵式,是在新兵连结束时候和汇报阅兵。那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我只有十六岁。新兵连集训期间,除了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等单兵技术外,大部分时间用来练习队列。队列训练艰苦且枯燥:立正,稍息,摆手,踢腿,往往一个直立就是几个小时。潍北的寒冬格外的冷,刺骨的海风一阵阵吹过,细碎的雪粒扑打在脸颊上,针扎般的痛,寒风中还要挽起裤腿,露出膝盖,小腿稍有打弯,教官就会在你屁股上重重地踹上一脚。有新兵小声咕囔一声:解放军还打人。教官恶狠狠地说:为什么偷懒?

我当时不理解,队伍走得整齐就能杀死敌人吗?进行动作规范就能打仗胜仗吗?

新兵连集训结束的时候,举行了阅兵式。当军旗在前面先导,庄严的军乐奏响的时候,我和我的战友挥动着整齐划一的手臂,迈出钪锵有力的步伐,斗志昂扬地通过阅兵台。我忽然明白了:队列阅兵也许不能保证打胜仗,也许不能直接消灭敌人,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其严明有序的军纪,整齐划一的步调,无坚不摧的意志,决战决胜的杀气,确是在枯燥乏味的队列阅兵式中化气为形,百炼成钢的。

正是经过了这人生的第一次阅兵式,我觉得我告别了清涩,告别了浮燥,告别了稚嫩和脆弱,真正的完成了由一个毛头小子到士兵的转变,就仿佛每一次人生从一个群体走向另一个群体的转变,都要经历一次军训后的检阅,而部队里的检阅最深刻,也最凝聚人心。

军队里有着不成文的规定,一般团以上作战单位,每年举行两次阅兵式,春天年训大幕拉开时一次,秋天年训总结时一次。

可是一九七一年的春天,我们却破例没有阅兵,改为了检阅步兵打坦克成果。

因为1969年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珍宝岛事件。在那次战斗中,苏军的T--62式坦克横冲直撞,往来纵横,我军当时装备的所有反坦克武器,包括反坦克炮,反坦克手雷。四零火箭筒等,都难以对其构成威胁,这成了我军最大的梦魇。于是军委和叶剑英元帅向全军发出了"大兴打坦克之风"的号召。

表演是在师部大操场上进行的,操场中间摆放着一辆坦克模型,我们演示了自创的步兵打坦克的"新奇"招法,利用地形地物,猫腰冲到敌坦克前,用稀泥糊死坦克的瞭望口,这叫"糊眼睛";把抹涂了臭油或者胶液的炸药包粘在坦克的轮壳上引爆,这叫"贴膏药"。还有"点天灯"、"破肚子"等多种战法,受到检阅首长的表扬。当时,我们是很有成就感很有英雄感的,可今天看来,在我们参加"93"阅兵的最新式的火力强大的99改坦克面前,在红箭系列的反坦克导弹面前,我们当年的那些招法是那样的滑稽可笑。

1985年秋天,我经历了在部队的最后一次阅兵,那时军队根据军委邓小平主席的指示,对百万部队进行精简整编。我所在的部队对即将离队的官兵举行了一次"特殊"的阅兵式。

队伍还是那样整齐,步伐还是那样有力,口号还是那样响亮,可当我们的队伍走过阅兵台时,我们一个个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我们知道,我们就要离开营房,离开首长,离开战友,脱下军装,离开军队了。这也许是我人生的最后一次阅兵。也许每一次阅兵,终究会带上它自己的保质期,而最后一次阅兵的保质期其实是让我们永不变质。它也在告戒自己:你永远是一个兵,永远在战斗的序列中。

"93"阅兵很快就要到来了,当雄鹰掠过长空,坦克震撼大地,导弹刺破苍穹,大炮昂首天外的时候,我会自豪。但我更钟情的还是阅兵的方队,那一张张钢毅坚韧的面孔,那一列列动作严整划一的方阵。我觉得,那里有我的一个位置,我正在阅兵进行时。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管理员】
作家,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现担任山东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