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  >>  正文
火炎:澜沧江文化源头探寻纪实(下)
火炎
2015年09月06日
 
 

一个多月前,我接到老朋友——广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赵克秘书长的电话邀请:今年七月底广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将与上海复旦大学一起在青海玉树举办一个“澜沧江-湄公河之约”2015国际大学生玉树夏令营活动,问我能否参加。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国际性活动,更能打动我的是将要去的那个地方——五年前曾去过的玉树。我欣然应允,这一刻,我想起了一句歌词:“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
7月27日,我从南宁经西安到达玉树,并先遣进入杂多县境内的澜沧江文化源头探寻考察。
7月30日,我在完成了先遣采访探寻任务后,从杂多县赶回到玉树结古镇时,已是凌晨3点多钟,经过短暂休息,8点钟就来到玉树市中心的格萨尔王广场。


矗立在格萨尔文化广场的格萨尔王雕塑仿佛在蓝天群山中驰骋。
与前一天经历四季的天气相比,今天天气格外晴朗,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望着广场中心矗立的格萨尔王铁骑驰骋的巨大雕塑,记忆一下子被阳光唤醒:2010年4月,这里发生了“4.14玉树大地震”,灾情极为严重,举国上下震动。我奉命立即前去灾区采访。日夜兼程从南宁到西安再到西宁,不顾雪天路滑的危险,乘车翻越海拔4800米的巴颜喀拉山,历时15个小时冲进了玉树灾区。当时玉树的结古镇一片灾后的惨状。到达的第二天上午,也就是这个时间,我和同事从市区前去设在赛马场的灾民安置点采访,遇到了沙尘暴,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我们一下子被风沙吹得灰头土脸。沙尘暴使本来就满目疮痍的结古镇灾区更是凄惨肃杀。记得那时的格萨尔王广场的空地上四处搭满了救灾帐篷,广场前的道路上遍地杂货小摊,混乱不堪,根本看不出个广场的样子。一个多星期的采访奔波,玉树这个曾经遥远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玉树回来的这些年,那里的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中魂牵梦绕,挥之不去,一直想找个机会再来看看。整整五年的时间,今天我终于来了。脑子里的记忆与眼前看到的完全不同了,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变化。广场上除了格萨尔王的塑像还是原来的模样,整个广场都变了,整个结古镇都变了,变得使我屡屡走错了道,变得连空气都显得清新通透……。
回忆被广场欢快的藏族歌舞的音乐声替代了。
上午九点,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长阿夏永红宣布澜沧江-湄公河之约”2015国际大学生玉树夏令营开幕。先是由玉树藏族自治州领导、复旦大学领导和柬埔寨教育、青年与体育部副国务秘书 H.E NOS SLES分别致辞,外国留学生代表发言。曾在杂多县热情接待过我们的才旦周县长身穿藏族服装站在主席台上格外引人注目。

藏族演员在开幕式上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
开幕式上阿夏永红介绍说,此次活动是由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广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广西社会科学院协办,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及玉树华王文化有限公司承办,这次活动得到泰国、老挝、越南三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以及柬埔寨、缅甸两国驻南宁总领事馆的支持。在此次夏令营中,各国大学生将在短暂而丰富的活动中感受跨国友谊。来自六个国家的大学生代表共同聚焦澜沧江-湄公河,他们将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互相交流关于这条东南亚第一长河不同河段的文化地理现状,并共同绘制出《湄公河流域世界水文化地图》。


大学生向主办单位领导赠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文化地图》。
然后,举行了夏令营旗授旗仪式。重头戏是杂多县长才旦周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大学生们将各自国家带来的河水汇集在一起。这个举动很有仪式感,使我想起了2004年在南宁举行的“首届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就是与东盟各国政要将手中来自各个国家的江河水交汇在一起,以此象征友好合作,源远流长。夏令营活动结束后,各国大学生还将再取一瓶象征跨国友谊的源头之水带回各自的祖国。

来自六个国家的大学生将澜沧江-湄公河水汇入桶中。

藏族姑娘将澜沧江—湄公河水分装在带有各自国旗标志的水瓶中。
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志敏院长介绍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位置,国家间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继2003年中国与东盟各国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在‘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下,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将会更趋紧密,各国青年间的文化交流也将日益增多。”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世界和中国水流域治理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世界水流域保护治理的知名组织的代表,佛教文化的国际知名人士,以及来自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6国的70多名大学生。这种跨时空,跨国度的文化之旅,借助一个特殊的地域概念,将历史与文化、环保与合作、视野与细节交织在一起,其意义深远,绝不仅仅只是一场跋涉与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师生们前去参观“地震遗址博物馆”,我抓紧时间先回去发稿,通过我报的亚洲新闻图片网(Asianewsphoto.com)将这一活动的图文信息尽快传递出去。
为了能赶上参加次日在曲麻莱县巴干乡举办的“首届嘎朵觉悟徒步转山节”活动,当晚七点,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分乘十余辆车前往黄河的发源地—曲麻莱县。我与广西组代表安排在同一辆面包车上,开车的司机名叫扎西,是个热情健谈的康巴汉子,精力及其充沛。一路上放着音乐,时不时念叨着:扎西德勒。
7月31日凌晨,从结古镇到目的地大约30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的车队在黑夜中行驶了八个多小时。扎西告诉我们这里道路很险峻,好在夜色很黑我们什么也看不清,就这么摇晃着过来了。其实走在人生道路上也是如此,不必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清往往会很累也很恐惧,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3点多钟,我们的车队下山来到了干巴寺下的大草原,巴干寺的喇嘛在草原上为此次活动搭建了一个能容纳百人的巨大帐篷。一排排藏式卧榻摆放整齐有序,每人一床崭新的军绿色棉被,这情景使我与五年前的抗震帐篷联想在一起。帐篷外的草原空旷静谧,气温大约只有2—3度,清冷的天空,因能见度高而显得很近,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星月。此时,正值全国各地最热的时候,西安都达到摄氏38度多,听说许多人实在耐不住酷热,自驾西行以避暑。

学生们在专为这次活动搭建的大帐篷里吃早餐。
实在是太困了,顾不得许多,就和衣而睡了。也不知睡了多久,竟然被冻醒了,睁眼一看天还没亮,索性起来到草原上去溜溜。大帐篷旁边的一座小帐篷里,已经冒起了炊烟,这是干巴寺里的厨师在为学生们做早餐。清冷的草原,草地上结了霜似的白茫茫一片,提着相机的手被冻的发麻。沿着小河来到了巴干寺的对面,远远望去,巴干寺依山而建,两条山泉绕寺而过,从寺庙后面山上一直流到寺庙前面宽阔的草滩,这是藏传佛教格鲁巴寺院,由第一世居钦桑珠江措活佛所创建,距今已有472年的历史。传说,巴干寺整个寺院的地面其实是一个人的脚印所踩出来的。1539年,居钦桑珠江措在这里建成了巴干寺,在惹达的地方修建了经堂、密宗院,然后传讲密宗。加上处于三江源的独特地理位置,因此巴干寺被称为“江河第一寺”。天渐渐大亮了,按原路返回到大帐篷时,学生们都已起来,说说笑笑地用一次性塑料碗喝着厨师刚刚熬好的粥,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喝得惯酥油茶,大多都在用开水泡方便面,整个帐篷里充斥着方便面的味道。
一改昨日开幕式上的风格,一袭藏族服装的阿夏永红局长带着巴干寺寺主第十世罗松龙日旦增赤烈活佛走进帐篷,用麦克风向大家做了介绍,活佛开始向大家赠送开光过的佛珠,保佑大家吉祥如意。我发现一个细节,在接受罗松龙日旦增赤活佛赠送佛珠时,凡是信奉佛教国家的学生们不仅神情虔诚而且接受的动作十分规范讲究。由此不难想象,区域文化的差异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是可以达到一致的。

巴干寺寺主第十世罗松龙日旦增赤烈活佛(左)与柬埔寨教育、青年与体育部副国务秘书 H.E NOS SLES(右) 在进行交流。
从巴干寺出来,车队就直奔巴干乡嘎朵觉悟神山,参加在那里举办的转神山活动,司机扎西说,主峰海拔5470米的嘎朵觉悟神山在称多县尕多乡和曲麻莱县巴干乡境内,被他们视其为守护神的千古名山,在雪域藏区具有很高的威望。
车行一个多小时,来到转山节活动现场,藏族民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齐聚到这里,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来自巴干寺的僧侣举行了庄重的法会,为活动祈福诵经。

巴干寺的然桑活佛在转山节活动中祈祷祝福。

大家和当地藏民一起参加活动,用力拉起一个高十几米的经幡柱。
“嘎觉悟神山与其他神山不同,在环绕嘎觉悟神山转山时,只要怀着对佛祖的无限敬仰,就可得到今生后世、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公德和利益。”司机扎西说,“今年恰逢藏历木羊年,是嘎觉悟神山的本命年,选择这时转山会有更多的加持和功德。”

“澜沧江-湄公河之约”2015国际大学生玉树夏令营活动的全体成员以噶觉悟神山为背景合影。刘佳琦 供图
8月1日,整个活动进入高潮,全体师生将从玉树结古镇出发前往杂多县去探寻澜沧江文化源头了。
早餐后,我目送着前去澜沧江源头的车队驶出结古镇向着杂多县方向驶去。心里默默为他们的成功祈祷。事实证明,他们是很成功的。之后,我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大学生刘佳琦同学,她在活动结束后整理出他们前去探寻的纪实:
8月1日中午,我们从杂多县出发了,16辆越野车的车队离开县城向澜沧江源头进发。我们毕竟是第一次身处如此浩大的越野车队中探险旅行,同学们都很兴奋,感觉每辆车都满载着兴奋和向往。我们的车队翻高山,过垭口,穿草地,越河流。翻山时,同学们惊异于高山的险峻,也钦佩司机师傅娴熟的技术和行驶山路的经验;过垭口时,同学们内心充满了战胜五千米高海拔的兴奋和激动;车子行进途中,有的地方是没有路的,熟悉路况的司机师傅载着我们从草地和河流中飞驰而过。


大学生探寻澜沧江文化源头的车队从杂多县出发。刘佳琦 供图
汽车飞驰过河时,我们特别喜欢打开车窗向外看,感觉越野车疾驰在水中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飞速溅起的水花充满了野性的美。玉树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西,再加上海拔较高,因此日落时间比较晚。奔驰在草原上,我们也领略了黄昏和日落的壮美。
经过1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晚上十二点左右到达了距离源头不远的宿营地。这时气温已经低到了零下,尽管大家都穿着冲锋衣,但由于劳累饥饿各个都瑟瑟发抖,但气氛依然充满着兴奋。我们的晚餐盛在一个个大盆里,放在地上的一个个草垛上,同学们蹲下围拢,享用这顿别样的自助餐,这样的进餐方式我们还是头一次。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我们又一次要在帐篷里而且是在草原无人区的帐篷里过夜,刺激好奇取代了惊恐。男生们此时也变得很绅士,帮女生们铺好了床垫,拿好了被子,才开始准备自己的。晚上风很大,被褥数量有限,很多同学都是几个人挤了一个被窝,晚上睡时还得把帽子戴好,把围巾裹在头上,身体素质好的同学照顾着身体不适的同学。
8月2日,同学们六点多就都起床了,只为了看到难得一见的草原日出。金色的阳光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洒在草地上,金光闪闪。气温很低,草地上和汽车的外壳上都结了一层薄薄的霜。简单的早餐后,我们便乘车前往澜沧江源头。乘车走了一小段路后,由于草地沿途有大大小小的沼泽地,越野车无法继续向前,全体同学只好下车步行前往。同学们结伴而行,或手拉手小心前进,或搀扶着身体不适的同学,就像当年红军过草地一样。我们就这样在一个个草垛和一片片沼泽中穿行,沿途偶尔需要从小河上跳过去,或者爬上爬下一个个山坡。同学们互相加油鼓劲,经过约1小时的徒步行进,终于到达了澜沧江的源头,见到了“澜沧江源”的石碑。那一刻,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兴奋,各自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激动的心情。玉树州旅游局、杂多县政府、复旦大学等主办单位特地制作了一块“澜沧江-湄公河之约”的纪念碑,树立在源头旁边的草坪上。纪念碑树立后,所有探源的队员们聚集在纪念碑前,举行了简单的仪式。

探源的队员们聚集在纪念碑前,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刘佳琦 供图
杂多县人民政府、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复旦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广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华王集团以及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国的学生代表分别向纪念碑敬献了哈达。来自中外的学生代表在纪念碑前发表《共同的河流,共同的未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保护与发展青年宣言》,全体学生代表在纪念碑前以中英文宣誓,“从我做起,互相团结,爱护环境,珍惜每一滴水,努力宣传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文化,在共同的河流中承担共同的责任,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奋斗!”接着,大家双手举起哈达在草地上连成了藏文“水”的字样,用带来的航拍器拍照留念。

大家双手举起哈达在草地上连成了藏文“水”的字样。刘佳琦 供图
此次玉树夏令营澜沧江源头之旅颇为艰苦,却也充满了欣喜与温馨。路途坎坷,坐在车上十分颠簸,连上厕所都不太方便,晚上露营也很冷,还需要徒步穿过草地、沼泽。然而我们领略到了绝美的风光,也收获了温暖的友谊。一路上见到了秃鹫、牦牛,住帐篷的体验也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美好旅程。我们相信,保护水源的信念,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将从这里延续。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学生王志鹏手记:一路上,秃鹰盘旋,怪崖绝壁,一片高原异域风光尽收眼底。在这人迹罕至的漫漫征程上,只有勇敢的车队在披荆斩棘,不断前进,看着车队卷起的滚滚烟尘,不由得让人感叹人类的勇敢、执着与智慧。露营在源头附近的那个晚上,女生帐篷里,好几个女生反应比较严重,但我看到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先帮身体不适的伙伴把床铺铺好让她们睡下,拿出自己准备的药给她们,男生们也都先来帮女生整理好才回自己帐篷。谁说80后90后独生子女是娇生惯养自私的一代?我所看到的大家都是互帮互助,先人后己,这样的行为在海拔三千多米气温零度以下极其富有挑战的环境中更显珍贵。

用航拍器俯瞰拍摄的澜沧江文化源头。刘佳琦 供图
同样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陈辉艳同学印象最深的事:一开始大家高原反应都比较强烈,但是活动安排又特别紧凑,简直是“大学生极限挑战夏令营”。一位老挝女生吃不下饭,身体不适,又要赶各种行程,出现抵触心理,但是后来慢慢融入到群体中,能够忍受各种路途奔波、适应高原环境,很嗨地和大家玩耍,露营时很热情地帮助大家铺床关灯。每个人在艰苦环境中都发生了改变,收获了成长。
来自南京大学的李雨琪:在海拔5200的地方露营,跟着十余辆越野车翻山越岭穿越无人区、草地和河流,体验藏族文化和佛教文化,澜沧江沿岸六国优秀大学生的交流……这几天经历了许多的人生第一次,累并快乐着,笑并收获着,太多的感动和感谢都已记在心底,未来愿大家都能越来越好、友谊长存!
来自老挝的Somchit同学谈他的感受,此次玉树之行是他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印象最深的是青海地区藏民宗教生活,能亲临朝拜佛祖舍利,这对佛教徒来说意义重大。再有就是亲临参观澜沧江源头,试想数千公里的大河竟源自小小溪流,这对他心灵触动很深。
“这次活动使我更多地了解了藏区和玉树,并且认识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活动的内容与湄公河有关,我相信会使青年深切地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我衷心地希望还能再一次来到玉树,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文化展示了丰富的多样性,它与我自己国家的文化迥然不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希望可以让更多的柬埔寨学生也有机会来美丽的玉树,了解它,学习它。”来自柬埔寨的唐灿美同学如是说。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