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明  >>  正文
周黎明:北京遇上西雅图(二)
周黎明
2015年09月25日

《西雅图夜未眠》男主人公的水上小屋

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发表的讲话中,提到《西雅图夜未眠》这部影片对于普通中国人了解这座城市所起的作用。之前《西雅图时报》派记者到中国采访,也做出类似结论。诚然,任何一部影片,即便再优秀,也不可能反映一座城市的全貌。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山姆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从芝加哥搬到西雅图后,住在一个船屋。这个细节影片中并没有强调,但对于人物定位很有帮助。

该房子正在重新装修。不过,原先的样子也不同于影片中,因为影片仅用了该房子的外景,内景应该是另搭建的。

什么样的人住船屋?船屋不是渔船,不能轻易四处游荡。因此,船屋的居民也不像中国的疍民,而更像广西一带在河里湖里养鱼而搭建在水面上的房子。不同的是,西雅图住船屋的居民不需要打鱼为生。从外表看,这些房子面积不大,但显得特别雅致。我专程找到了拍摄山姆家外景的那座房子,在联合湖西侧的Westlake Avenue北街上,掩映在一排树林后。树林里有一截铁轨,估计是以前留下来的。推开木门,沿着木头台阶而下,是一条通往湖深处的木栈道,栈道的一侧铺着细细的铁丝网,想必是用来防滑的。山姆家就在这条不长的木栈道的最尽头。往日里,主人家忌讳游客打扰,因为这是私人住宅,并非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如今,房子正在重新装修,不知是否因为影片而升值,还是老被人认出而不耐烦。

山姆的邻居可谓色胆包天,居然把房子漆成大红大紫。

说实在,在那几十家船屋里,山姆家灰头土脸的颜色是最不吸引人的,旁白有些比它精致多了。小巧玲珑,外墙还刷成紫色、绿色、粉红色等,在普通社区一定会显得很怯,但搁在这儿,居然平添一丝童话色彩。这样的地方想必不是一般中产阶级会钟情的,通常是收入优渥又讲究情调的阶层。建筑师就是这样一个横跨商业和艺术的行业。

西雅图到处有水域,择水而居是普遍的现实。

类似地方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但很少有哪个城市像西雅图那么多。西雅图到处是水域,湖泊、海湾、河流连成一片,湖景房比比皆是,自家后院有个小码头,停一艘小艇,马达一响就出去兜风了。像这样靠水域制造小资情调的,更有名的似乎仅威尼斯了,但威尼斯要比西雅图小得多(中国的江南水镇就更小了)。奇怪的是,我竟然没发现有星巴克建在水上,可能是我转的地方太少,没发现。

湖景公墓的李小龙墓碑。

联合湖的另一侧,一排排惬意的民居后,有一个公墓,叫做湖景公墓(Lake View Cemetery),坐落在一个叫做"国会山"的小高地上,最高处可眺望湖景。公墓是1872年建的,里面共葬着四万人,不乏早年的当地名人,还有很多华人的名字,估计是早年过来的老侨。最著名的要数李小龙和李国豪的墓,不大,但来扫墓的人络绎不绝,在我祭拜的一个小时里,陆陆续续没怎么停,而且,各种民族、各种语言似乎很齐全,跟联合国似的。华人只是略多一点点而已。

李小龙的墓碑上用的是"李振藩"的正式名字,头衔仅"截拳道创始人"一项,没提电影明星。其实,这么牛叉的人,完全可以一个头衔都不用,甚至更绝,就一个"Bruce",全天下就明白是指谁。美国黑人女歌星多采用这种方式,第一张唱片就叫做Whitney或Beyonce什么的,气势盖天。李小龙的中文名倒是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成龙顾名思义是想成为李小龙那样的;如果哪位想当武打明星,给自己取艺名为"大龙",恐怕一上来就会被众人讥笑为小丑了。

李小龙的墓碑上刻着两排字"以无限为有限 以无法为有法",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可能想不明白,等想明白就可以自称国学大师了。但李小龙真不是吹牛,他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学的专业是哲学,所以,他是四肢发达头脑也发达,而且还写诗,彻底堵住了只有文盲才拳打脚踢的路子。中文墓志铭的隔壁是英文,显然只有鸡汤水准,直译过来是"你的灵感继续引导我们走向个人解放"(Your inspiration continues to guide us toward our personal liberation),典型的粉丝语气。我怀疑是汪国真写的,或者是他托梦给李小龙的遗孀。

扫墓的人来自世界各地。

我几乎从来不晒旅游照片,但这回难以免俗,第一时间就把几张李小龙墓的照片发到微博。没想到此举招来部分网友的质疑,说拍摄墓地不吉利,或者拍别人祭拜是不尊重。也许"墓地"一词给国人的感觉阴森森的,但美国的公墓真的没有那种气氛(尽管以墓地为背景的鬼片不少),明媚得很像公园(俄国的墓地就更不同,我去过一个莫斯科的公墓,简直是艺术殿堂,每块墓碑都是一座精致的雕塑)。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对于墓地肯定有不同习俗,但在李小龙墓前,我看到的是相同的敬意,但又不是过于庄重,毕竟他去世已经40多年。大家崇敬他,缅怀他,把他视为榜样,但不是宗教领袖。因此,我见到的每一批来客均会对着墓碑拍照,也会拍自己站在墓碑旁,仿佛那就是在跟李小龙本人合影。如果照片真能摄魂,真能把死人灵魂的一部分带走,那我若能带走李小龙的一丝精神,是我无比的荣幸。他的文化自信与包容,他的民族自豪和放眼世界的视野,是我永远的灵感。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