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  正文
袁慧:百里绿道上的新包头
袁慧
2015年09月30日

这一年,不知不觉来往包头竟有7、8次,从报道牛羊肉大会到参加稀土国际论坛,从聆听澳大利亚青少年合唱团孩子们纯净的歌声到中德城市化论坛上中外专家们的精彩演讲,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克里斯博士、曾任德国奥登堡市的格哈德先生、以色列驻华使馆的裴俐女士,对他们的采访和交流不仅让我感到他们对包头的关注,也燃起了我对这个城市的兴趣,我感觉到了这里开放的意识和视野,包头要把自己融入到更广阔的层面中去发展和寻求机遇!

包头市银河广场一角
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城市,蒙语叫“包克图”,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我有些好奇,鹿这种温和柔美的动物怎么会在内蒙古这马、牛、羊奔跑驰骋的草原上出没呢?据说三百年前,包头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晨昏之际有群鹿出没,牧民见此情景,便惊喜的称之为“包克图”。当然今天在包头的赛汗塔拉公园里,每天仍然有一群美丽的梅花鹿在游客身边走来走去,悠闲自得!

赛汗塔拉公园中孩子们与鹿嬉戏
除去鹿城的名城,包头在大多数人心目是一个工业名城,这里有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稀土矿白云鄂博、有包钢集团、还有军工企业。在前不久的大阅兵仪式上,响彻云霄的56门礼炮、99A式坦克以及装甲突击车等7种装备都出自包头的内蒙古一机集团,或许这些让包头显得有些硬气,草原文化的味道似乎也不浓厚,那它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包头是移民城市,有旧时走西口到这里的山西人,有建国后东北地区来的包钢援建者,以及来自河北等地援建一机集团的技术专家们。城市建设初期,前苏联专家参与了城市设计,比如像长安街般的钢铁大街,还有就是各城区之间的宽阔布局,直到今天,在这个280万人口的城市还没有显示出困扰很多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等问题,说起这一点,包头人挺骄傲。
移民城市的特点大多相似,没有明显的方言,心态上也更加开放和包容,我还觉得包头人低调、务实。2013年,当李克强总理视察包头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电视中那个光屁股孩子高宇博的出镜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家包头的北梁,早在2002年,包头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表扬包头市在改善百姓住房和城市环境发展方面的杰出成就。2015年,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收官之年, 10.9万人的安置工作将全部完成,更多的百姓也会迁入新居开始更加幸福的日子。

包头百里绿道上的街景
8月底,投资7000多万元的百里绿道全线竣工,这条长达百里的快速路贯穿了包头市内四个主城区,道路两边的绿植串起了15个公园、广场,市民可以骑行、可以散步。穿行在绿色之中,便捷、舒适。透水混凝土铺装的地面,降雨时吸水,干旱时可将储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绿道的设计处处显示出先进的理念和科技内涵!
如果说“草原钢城”的称呼讲述的是包头之前那段辉煌的历史,那今天的“百里绿道”则是包头的新形象,体现着这个城市正在向更加现代、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人的关注。
初秋的下午,天空湛蓝、阳光温和。建设路上的行人不多,十字路口也没有交警站岗,井然有序。漫步在百里绿道上,出了公园又进绿地,宁静、清爽,不知不觉就走了四站地到达奥林匹克公园。

百里绿道上的行人
2015年,包头不仅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里还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这一串的荣誉的背后我体会出的是包头这些年的发展理念,一个老工业城市在转型、提质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了人与环境、百姓幸福和经济发展之间那份和谐。
最美的颜色是绿色,最幸福的感受就是看到家人的笑脸!城市就是我们每个百姓的家,包头一座幸福之城!

作者在赛汗塔拉公园与鹿合影
关于作者:袁慧,中国日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