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布  >>  正文
钟布:对杀人犯的过度关注是助长罪恶?
锺布
2015年10月08日

(图:Chris Harper Mercer被击毙后,警方在他家中找到另外7件武器。全部13件武器均属于合法购得。)

在数字时代,人们接受突发事件的信息渠道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数美国人首先从推特或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到突发新闻的最初信息,然后转入主流新闻媒体如 电视、网络新闻等了解事件的细节与全貌。社交媒体可能是碎片化信息的最佳传播平台,但要全面了解突发事件,民众还必须依赖专业的新闻记者的翔实报道与深度 分析。10月1日发生在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乌姆普夸社区学院的校园枪击案,就是最新的例证。

当天,我和我周围的美国同事、学生多数都是从推 特上获悉了俄勒冈州的校园枪击案。随后我们转向电视、网络新闻媒体通过专业记者的报道了解到有关这次校园枪击事件的更多信息。此时我开始注意到,美国媒体报道这次校园枪击案时,与以往类似的枪击案报道有一个重要区别:媒体没有马上公布没有那名26岁枪手的姓名,个人情况及开枪动机。

正当我准备赞赏新闻媒体终于开始审慎报道枪手之际,我注意到负责调查枪击事件的约翰·汉林警官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面对来自美国各地的记者,汉林警官说,警方不 会马上公布嫌犯的姓名,他也敦促美国媒体不要报道他的名字。他说:枪手开枪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媒体让民众知道他,“我们希望媒体不要美化枪手的暴力行为,形 成轰动效应。他根本不配在媒体上造成轰动。”可惜美国记者很少注意到这一点。

【仓促的枪手报道】

汉林警官的这段话看来作用并 不大。美国媒体在俄勒冈州校园枪击案发生的当天没有报道凶嫌的姓名,但第二天就纷纷推出了有关他的报道。美国记者似乎从新回到报道这类事件的老套路。过去几年,美国记者常常在24小时内发布枪击案嫌疑人的人物报道。这些报道总是把凶嫌描述成“孤独的精神病患者”或是“反社会的变态人”,鲜有例外。

例如,美国媒体报道2007年佛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时,把那位打死32人的枪手描述成“一个无法直视他人的独行客”。2012年,一名24岁的男子在 科罗拉多州一个电影院开枪杀死12人,他被描述成“一个内向的人”和“一个独行客”。同年,一名20岁男子在康涅狄格州一间小学枪杀26人,媒体说这名凶 嫌“令人心碎地内向”,而今年6月,21岁的枪手在南卡罗莱纳州一间黑人教堂开枪打死9人后,媒体发现嫌疑人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内向的独行客”。

从表面看,这类报道合情合理,它们满足了公众对突发事件凶嫌的好奇。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记者和现在的新闻教学人员,我对这类报道是否准确感到担忧。这些有 关枪手的报道,多数是在枪击案发生后24小时内仓促完成的。记者对枪手的邻居和认识的人进行了采访,据此获取的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成为报道的主体。例如, 这次俄勒冈州发生的校园枪击案,《纽约时报》报道称,枪手“内心安静”,与邻居几乎完全不说话。《华盛顿邮报》也说,枪手“焦虑而紧张”,“易怒”而且 “寡言少语”,与他人缺乏交流。

既然嫌疑人是如此封闭,极少与周围的人说话,而有关枪手的人物介绍又是根据采访他周围这些并不了解他的人而写成,那么,这类报道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华盛顿邮报》多名记者也承认,由于无法完整获取有关枪手的信息,对于此人,他们也只有一个“模糊”形象,而且 很多方面前后并不一致。如此看来,记者匆忙发表这类报道是否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值得探究。

【责任编辑:管理员】
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关注新媒体及移动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