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广西大学的越南留学生。
前两天,我采访了一群越南的年轻人,他们是广西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南国的阳光下,他们笑靥如花,在他们舒展的眉宇间,我邂逅了身边久违的坦诚和纯真,自己仿佛也年轻了起来。
他们酷爱汉语,喜爱中国的文化,赞叹中国的发展,羡慕中国的女权保护;他们衷心祝福中越世代友好,盼望两国人民能够永享和平的阳光、幸福的雨露。
他们是一个参照,我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他们是一面镜子,我可以通过真切的感受体会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给邻邦带来的积极影响;他们是一扇窗户,我可以由此放开眼界展望中国未来崛起的空间和机遇。
此前我头脑中很多与发展、外交和文化有关的空泛概念,在和他们的接触中变得具体而实在。
来自越南同奈的黎氏水写一手好字。是不久前以“写汉字如印刷体”而爆红于网络的越南留学生,她的硬笔书法着实令很多同龄的中国人自愧弗如。
她说每个汉字都是有很丰富的含义,搭配组合起来就成了金玉良言。方块汉字是通向古老朴素的中国哲学的“铺路石”,她说,写字时她内心平静如水。
让我汗颜的是,许多中国孩子早已不屑于书写汉字。键盘上方块的按键,仿佛成了切断华夏根脉的刀片。成年人忙着给“秘密花园”填色减压,却从不多看那些幸存千年历经风雨的石碑一眼,古碑至多是他们游玩时拍照的道具。
这样下去,要不了几代人,那些石块就将变成华夏文明的墓碑,反倒是一批小水这样的外国人在虔诚地延续临写我们的过去。这不是危言耸听,今天西方学者要研究中国古建筑和城市规划,大都去的是京都和奈良,而不是西安和洛阳。
“毕业后,我就想做翻译工作,在一个满屋子都是书的地方工作,与文字为伴。”一脸憧憬表情的小水,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说道。
静静思考的小水会让你感觉她就是一个中国女孩, “我就是希望在中国人的眼里我不再是一个外国人。”她开心地说。
来自越南富寿市的范氏艳香今年24岁,她是广西大学商学院国贸专业二年级的研究生,本科在越南社科人文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主修“中国学”。曾经在李克强总理前年访越时接受过总理的接见。她用大量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一带一路”强劲地刺激了越北的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明显改善。范氏艳香说,李克强总理鼓励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国家栋梁,成友谊传人”,后来她以优异成绩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广西大学攻读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
范氏艳香可能不懂“中国梦”的宏大深远,但在她自信的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中,时刻闪烁着梦想和希望的光。我热爱纪实摄影,我的镜头捕捉过太多行将逝去的往昔,但面对她的微笑,我的焦点却在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未来。从镜头里,我感悟到:微笑,只有微笑,才是追梦者的“通行证”。
来自越南北江的 22岁的硕士研究生阮氏蓝,本科毕业于越南社科人文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中国学”专业。目前在广西大学商学院攻读旅游管理硕士学位。她不但喜欢看中国的电影,看的还都是古装片。通过看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电影,她喜欢上了中国的酒文化。“中国人不仅爱喝酒,还能通过酒来广交朋友。我很欣赏这种豪爽的酒文化。”她对中国酒的品牌也是了如指掌,如“茅台”、“五粮液”、“女儿红”等。酒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阮氏能喜欢并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认同。
二十五岁的乔氏翠来自河内,此前在一家酒店做管理工作。三年的工作经历使她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缺乏挑战,下决心要改变一下,于是来广西进修一年中文。她说,越南女性普遍结婚较早,过了25岁还没结婚的女孩子就要被催婚,越南不像中国,不会产生那么多条件优越且经济独立的“剩女”。但是她自己是个例外,她不屈服于这种压力,坚持要自由自主的生活。
她去了上海和广州,感到在中国的繁荣背后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她把中国当成自己新的职业梦想开始的地方,言谈之间,她没有丝毫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恐惧。
也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它永远是浩瀚大海和茫茫沙漠之上的启明星,昭示着方向和光明。在恐惧背后,总有一个我们希望成为的自己。也许,乔氏翠代表的越南女性的顽强,正是他们的祖国能够屡屡浴火重生,从不屈服的根源所在。
无论是非常欢迎中国游客到越南旅游的阮飞龙,还是赞叹中国制造C919大型客机的赖世忠,在谈到中越关系时,所有接受采访的越南留学生都表示,绝大多数越南人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并不像一些媒体夸张报道的那样容易被政治左右。他们说越南人对中国普遍友好,两国文化相融,地理相近,世代交好,没有理由不做好邻居。
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依次凝视着相机里留下的他们的笑脸。许多年后,我可能不再记得他们的名字和他们说过的话,但我坚信绝不会忘了那个秋日的早上,南国的阳光下,他们如花的笑靥。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