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博  >>  正文
张榕博:全面二孩能否让中国在平稳中"年轻"?
张榕博
2015年11月09日

最近,35岁的中国父母们一定比25岁的父母们更预期一个新生儿可能会降临家庭,而45岁的准"爷爷奶奶",或许也开始盘算这样的可能性。

十八届五中全会透露出中国即将全面放开二胎的新政,让生育这个几十年来的固定话题一夜成为街谈巷议。

不过,在国内搜索引擎提供的"二孩"关键词热度趋势中,"二孩"在十月底一跃掀起关注高峰,但仅仅一周后,这个话题又重归平静。

二孩搜索趋势

一个理由或许可以解释:人们在欢呼生育解放来临。但疑惑也随之而来,当子嗣延续不再是必需品,人们有没有能力再生一个孩子、抚养一个孩子,现存的代际年龄距离与关系是否一定要打破,这些都是普通百姓今天思考的。

换句话说,孩子,对于今天的中国家庭来说,经济意义大于人口意义。

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朱利安·L·西蒙早就说过,一个国家人口增减的意义务必要按照一门地地道道的经济学科来考量。

他认为,在国家层面,一个孩子的出生表现为人口增长对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条件对生育率的影响以及人口增长的经济决策等。

甚至可以在不同时期,可以让一个孩子的出生,打上不同的经济标签。

以中国建国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1953年到1964之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人口从6亿上升到7.2亿。那个时期,这一代人被打上"婴儿潮"的标签。转眼到了1982年改革开放,这一代人的标签成了"人口红利";如今的2015年,步入50-60岁的这代人,标签则可能是社会老龄化,空巢化的典型了。

有朋友此时会问,当年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是不是今天的中国就不会老龄化了?

事实上,国家在人口发展中始终面临两个艰难抉择。其一,是放任人口自然增长导致国家资源供不应求而彻底陷入贫困,也就是俗称的马尔萨斯理论。其二呢,则是用政策干预人口增长,但可能出现人口代际"倒金字塔",导致社会保障供求失衡。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已经经历1953年-1964年、1964年-1982年两次"婴儿潮",人口从6亿猛增到了10个亿。于是,第一个问题的处理注定优先于第二个。

但人口发展中的这两个问题似乎是"按起葫芦起了瓢"。日本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口激增,厚生省担心这样增长下去,日本会被灭,于是就不断制订出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于是在马寅初提出马尔萨斯论的差不多时代,日本已经开始施行计划生育了,只不过要不中国早上30年,而日本老龄化问题也比中国早30年出现了。

由此看来,对于一个人口出现激增的国家而言,控制人口的选择是迟早的事。而老龄化问题的随之出现,虽然对家庭以及社会是一件遗憾而无奈的事情。但或许正是这个人口负效应的出现,才让国家人口经济学的考量,开始成为每个家庭思考的事,进而在人口自然发展中注入非强制的"计划性"因素。

这种计划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孩子的出生,不再是婴儿潮、人口红利以及老龄化这些经济术语下的国家问题,而是一个家族已然在生产生活各方面习惯了几十年的代际组成后,是否还愿意接受一个新人的出生、长大,在经济上干预现有家庭成员的成长、成年与变老的家庭大事。

计划性观念影响了日本的新生儿出生率,同样也让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打了水漂。有媒体分析,新加坡人强调住房、交通等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活方式上的选择(旅游等),导致新加坡生育率下滑,并致使新加坡依赖移民保持人口稳定。

对此有人解释说,人们越富有便越不爱生孩子。但莫不如说,是因人口文化变迁和抚养成本的起落,让每个家庭对待生育孩子有了自己的人口经济学账本与计划。

一句话,未富再生,未雨绸缪。

如此看来,当我们每个家庭今天打算要一个孩子,对于社会与家庭的"大数据"影响是深远的。那么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岂不是第二次"干预"人口代际变迁?

坦白讲,在今天的国家人口经济学层面,人口领域的第一个难题与第二个难题现在同时找上门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1.18,中国已经进入超低生育率时代,人口红利出现拐点,首批"婴儿潮"人口进入老龄化。

因此,国家既要处理老龄化难题,同时也要提高生育率,保持国家与社会的原动力。全面放开二孩便成为一种战略抉择。

那么,这一次国家就不担心,放开生育是否会在人口代际关系中"按下葫芦起了瓢"?

笔者认为,如今有了单个家庭成熟的人口经济学样本、生育计划,人口的涨跌,便不再不会像股市一样,立刻有非红即绿的快速变化了。

以人口大省山东为例,在近10年中,农村二孩比例一直较高,从而"中和"了城市持续下降的生育率;另一方面,山东西部地区较为常见的二孩家庭,也在一直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少子家庭中的儿童缺口。因此,单独二孩政策在山东并未掀起"波澜"。

像山东这样的情况,或许也是全国人口发展形势的缩影。而有了这样的"大数据"背景,全面放开二孩新政,便只不过是在人口的理性发展时的一次国家微调,是给予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另一种表现的"机会"。而这种政策不仅试探着下一代生育者的民情,同时也在可控范围内释放着积压已久的"独生子女"哀怨。

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全面放开二孩的最终结果并非一次人口生育的全面解放,而是为个体家庭提供了把握生育多少的余地,让计划生育这项实施了30多年的基本国策第一次以"计划者"的身份,走进千家万户之中。

至于效果如何,家庭与国家都可能因这次政策提供的机遇和选择余地,去量力而行。

(本文为中国日报网天下专栏独家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管理员】
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品牌总监,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