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卫华  >>  正文
毛卫华:定居兴牧 华夏哈萨克第一村华丽转身
毛卫华
2015年11月12日

造访第一村,已是外来游客的“必须”   摄影 毛卫华

进入冬季,夏季里人气颇旺的旅游佳境——那拉提草原的人潮已退,留下的是那里的牧民和村民,他们盘点着当年的收获,憧憬着美好的来年。
2010年以来, 随着新疆重大民生工程“定居兴牧”和“富民定居”工程的稳步推进 。2013年5月,在这里诞生了华夏哈萨克第一村,村民因此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世代相袭的身份。他们不仅仅是牧民,还是经营旅游业的老板。如今,这个第一村已经度过了三个旅游旺季。三年了,第一村又是怎样?
10月的一个大早,记者乘坐汽车从新源县城出发,路过则克台镇,上了218国道,穿过吐尔根乡、阿热勒托别镇、坎苏乡,到了那拉提镇,从镇中心再向东行15公里,就看到了山脚下那一大片大小相当、形态相近的白色水泥“毡房”,就像一朵朵绽放的雪莲花。

热情好客的哈萨克第一村村民。摄影 如歌

体验第一村
如今,外地游客只要来到了那拉提草原,就一定会到第一村去看一看哈萨克风情、坐一坐哈萨克毡房、吃一吃哈萨克风味,因为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哈萨克民族文化大集,是人们了解哈萨克民族生活最直接的微缩景观。
一路上走走看看,到了第一村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因为旅游最旺季已过,整个村庄已从喧闹回到了平静,一些“毡房”已升起袅袅炊烟。陪同一起前来的镇干部告诉记者,这个时节,牧民已赶着牲畜从冬窝子回来了,一部分牧民就住在村子里。
记者朝着最近的一家“毡房”走去。

女主人阿斯力汗正在烹制传统的手抓马肉。摄影 如歌
这是哈萨克村民苏力坦的家。此时,他的妻子阿斯力汗正忙碌在客房和厨房之间。厨房在“毡房”外边的一个小屋,阿斯力汗打开热腾腾的大锅盖,香味扑鼻,里面正煮着自制的马肉和马肠子。原来,住在几十公里以外阿热勒托别镇的苏力坦的老母亲、阿斯力汗的姐姐和姐夫正在苏力坦家做客。记者的突然造访,让主人有些措手不及,但一向热情好客的哈萨克人毫无列外地将记者一行热情地请进了屋。
苏力坦的家收拾的很干净、很讲究,虽然是水泥建筑,可进到里面却依然像进到了哈萨克人的毡房。三室一厅,每间房屋里铺盖的、悬挂的、摆放的都是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绣的花毡、挂毯和靠枕等等,玲琅满目得就像一个小型的手工刺绣作品展。

香喷喷的手抓马肉熟了。摄影 如歌

开吃!摄影 如歌
正厅是哈萨克人传统式的大炕,炕上摆着一个大茶几,茶几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点心和水果。客人刚入座,香喷喷、热腾腾的奶茶就端了上来。主人苏力坦热情而幽默地招呼大家先品尝桌上的食品,马肉随后就端上来。他说:“我们哈萨克有句谚语,祖宗留下来的财产,一半是留给客人的。”
不一会,大盘的手抓马肉端了上来,里面是煮熟了的大块马肉、马肠和切成条状的皮牙子相伴,堆放在煮熟的面条上。
大家各自洗了手。主人用小刀将大块肉分成小块,亲朋则用手抓起盘中的肉,再就上皮牙子和面条一并入口,很是惬意。
第一村的由来
新疆各地都有哈萨克民族,为什么偏偏这里叫做“华夏哈萨克第一村”?采访之前,记者带着问号在网页上搜索到了“哈萨克第一村”,但关于“哈萨克第一村”名字的由来,尚无明确解释。
此次采访后,记者对这个“第一”才有了明确推断:“哈萨克第一村”源自阿拉善村,是一个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纯牧业村,也是新源县哈萨克民族最集中、人数最多的村。而新源县的哈萨克族是伊犁州所属县市中所占人口比例最多的一个县;伊犁州全称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新疆各地州中哈萨克民族所占人口比例最多的一个地州。顾名思义,这个出自哈萨克族所占人口比例最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又出自伊犁州哈萨克族人口比例最大县新源县的、再又出自新源县哈萨克族人口比例最大的阿拉善村,理所当然就是哈萨克第一村,又因哈萨克民族祖祖辈辈生息繁衍在新疆,这个哈萨克第一村当然就是华夏哈萨克第一村。
哈萨克人的“游牧”是在“转场”中体现的,有谚语这样说到:“在新疆,哪里有山,哪里就有草原;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哈萨克人的足迹”。“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这是哈萨克族一首民歌里的一句歌词,它形象地比喻了哈萨克人的转场生活。这些年来,各地政府为鼓励各游牧民族的定居,为他们在山下修建了带院子和牲畜棚的房子,但因牧民对砖瓦房子和定居农耕的生活尚未养成习惯,还是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游牧,所以许多房子盖了却闲置了。
阿拉善村的哈萨克牧民和新疆其他地方的哈萨克牧民一样,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式游牧生活。每到4、5月份,就会锁上门,驮着家当、赶着牲畜开始了一年的追逐春牧场、夏牧场、秋牧场和冬窝子的游牧生活。对牧民而言,那个山下的屋子,不过只是冬季里一个歇脚的窝,所以,他们不会购置任何牲畜托运不便的家什物件。
然而,时间进入到2013年的时候,这个村子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牧民歇脚的房子变成了朵朵“莲花”,阿拉善村牧民因此真正尝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甜头。牧民们的牛羊照样转场着,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毡房”变成了“商场”,一些牧民变成了租房的房东、饭店的老板;妇女变成了手工刺绣的经理、有手艺的变成了艺术家、年轻人变成了拿工资的演员,表演着他们最擅长的歌舞和马术。
发生了什么?这事要从“援疆”说起。
在全国“援疆”的大行动中,新源县迎来了江苏省扬州市援疆工作组,“结对子”的两个政府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依托那拉提草原这个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出一个高标准的安居富民示范工程——哈萨克第一村。

村里的年轻人都可以成为马术表演者。摄影 如歌

打造“第一村”
这是一幅前程似锦的蓝图:建立一个集特色建筑及旅游接待、商务会议、客房住宿、旅游商品市场、民族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功能区,将这里打造成那拉提镇旅游生活和特色民族文化基地,为今后发展民俗农家乐旅游创造条件,并在未来的10年至20年间,牧民可持续受益。
阿拉善村以其距离草原最近、纯哈萨克民族村等优势条件,幸运地成为了这个示范工程的“模特”,100多个水泥毡房拔地而起。
这是个高标准的定居兴牧点,首先体现在硬件建设上。该工程从设计到完工历时两年,由扬州市和新源县累计投入4500万元资金共建完成。据悉,所建“毡房”的造价高达25万余元,比国家规定的补贴标准高出了5倍,这是扬州援建定居兴牧项目中投资最大的项目。 
建成后的第一村,内设生产区、生活区和商务区,能容纳100户牧民,户均居住面积105平方米。定居点内,水、电、路、气、厨、浴功能齐全完善,并配有医疗室、双语幼儿园、文化活动室等。每户牧民家庭只需支付5万余元即可入住。
2013年5月,第一村正式开放运营。
在政府的引导下,牧民接受了“让高标准的安居房在旅游旺季生钱”的思想。因为,按照惯例,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放牧期,牧民要远赴草场游牧,而这个时期正是旅游旺季,空出来的安居房,不就可用于旅游接待了吗?
一些入住的牧民看到了旅游业的旺市和潜力,纷纷想办法让自己的毡房活了起来。他们有的把自家的牛羊托付给亲戚或雇人去游牧,自己则留在村子里经营旅馆、饭店、手工艺等生意,到了淡季,就在安居房里居住生活;也有的选择了另一个方式,淡季居住村里,旺季就出去游牧,把房子租给旅游经营公司;有的干脆把房子租出去交给公司经营,自己继续过一年四季的游牧生活。无论什么方式,牧民都有了额外收入,仅旺季的房租,至少都在3万元以上。
从2013年“哈萨克第一村”挂牌那年起,当地政府就把经营好第一村当做大事、要事和家事来抓,带领着牧民以那拉提景区为地域根基和窗口,把第一村打造成哈萨克民俗体验村,相继兴起的“佳艺乐歌舞剧场”、“佳克斯新疆特色产品购物中心”、“巴哈提家园”、“阿拉善马队”、“克寨部落”都在为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弘扬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做着积极的实践。

第一村的孩子们更喜欢新村新环境。摄影 如歌

第一村有面子、有票子
投入旅游生意的牧民,一个旅游旺季下来能挣多少钱?苏力坦和妻子阿斯力汗毫不掩饰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50岁的苏力坦和48岁的阿斯力汗,有3个孩子,2个女儿已经出嫁,24岁的儿子主要管理他们家的羊。两口子,女的守第一村里的“毡房”做饭、接待游客,男的到村集体开办的“哈萨克大营”里做工挣工资。
他们家有9亩地,每亩以400元承包费包给了他人,收入3600元;家里的80只羊,去年卖了2.5万元;苏力坦在集体办的哈萨克大营做接待,15天结账一次,半年挣了1.5万元;阿斯力汗守家,自己做饭、自己做接待,半年挣了3万元。去掉投入的成本,他们说至少在4.5万元以上。
阿斯力汗是一个能干的哈萨克女人,热情、勤快、心灵手巧,不但绣得一手好刺绣,也做得一手好饭菜。来他家的客人大部分是回头客或被曾来过客人介绍来的,因为,他家的饭不但实惠好吃,特别是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净,坐在她家很享受。周围人都羡慕她,因为她天天都有生意做。阿斯力汗在接待客人的同时,还做民族服饰的出租生意,只要来她家做客的客人,她都会介绍她收藏的、或她亲手缝制的40多套哈萨克族男女老少穿戴的服饰,许多客人都很喜欢,就租来穿上去照相,每套10元。仅这个小生意,两个月就收入近千元。
“第一年,村里只有我一个人做服饰出租,生意还不错,今年就又有几家跟着做这个生意了。我就再做些别的,比如哈萨克乳制品和哈萨克馕,游客也很喜欢买。”阿斯力汗是一个有想法的哈萨克妇女。
“我们也想学着干,但我们那没有他们这的自然条件好,真的很羡慕他们,每次来就是看他们忙,忙的很有价值,而且看着他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来自阿热勒托别镇的阿斯力汗的姐夫赛力克说。
记者问苏力坦和阿斯力汗,预计明年的生意会更好吗?他们坚定地说:“只要安安稳稳的不出事,一定会更好!”记者又问:“怎样更好?”阿斯力汗笑了:“只要努力就能更好!”

冬闲了,牧民回到村里安然过冬。摄影 如歌
据统一经营第一村的新源县那拉提佳艺乐歌舞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江山介绍,第一村建成三年以来,村民的收入年年拔高。2013年,平均每户人家收入在5000至10000元之间;2014年,平均每户人家收入增长到8000至12000元之间;2015年,平均每户人家收入达到12000至15000元之间。刘江山:“只要社会稳定,一定会越来越好!”刘江山对第一村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他说,“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期望第一村能纳入那拉提5A景区的统一管理,成为大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借力再上台阶。目前我们正在为此做最大的努力。”据悉,这个想法目前已获得当地政府的首肯,有待与那拉提景区管委会沟通。
记者在回县城的路上,和同车的当地人聊到了“那拉提”三个字的原意,有的说是蒙古语“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意思,有的说是哈萨克语“高大强壮的马”的意思,这两个意思都很有寓意,蕴藏着一种美好的期许。
关于作者:毛卫华,中国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