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深圳——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
杨应森
2015年11月26日

深圳连续23年人均购书额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深圳人的日均读书时间是全国平均值的3.3倍;每年进出图书馆的深圳人达2700万人次。

 

有人说,深圳人的口袋里只有“钱”、眼睛里只看“钱”。

2014年,深圳人均GDP近1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1万元,深圳是中国最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深圳人也是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但是,深圳人的口袋里并非只有“钱”、眼睛里也并非只看“钱”,其实,深圳人的家里还有“书”、深圳人的眼里还看“书”。

(图为图书城内“坐无虚席”。  齐洁爽 摄)

在许多深圳人的眼里,“书”、“看书”和“钱”、“赚钱”一样重要、甚至比“钱”、“赚钱”还看得重要。

许多深圳人的口袋里,“借书卡”与“公交卡”、“银行卡”三张“卡”随身不离。我的朋友、资深报人彭晓笑着说,深圳人有两大“癖好”:“赚钱”和“读书”。

上世纪末,随着南下深圳的“创业潮”、“打工潮”,深圳出现了空前的“读书热”。创业者、打工者都知道,不“充电”、在这座“梦之城”就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1988年的《人民日报》曾经登载了两幅图片:北京国家图书馆前门可罗雀,新开馆的深圳图书馆门前、却排着申办“借书证”的长队;1996年11月在深圳举行的第7届全国书市,出现了百万人争抢购书的火爆,创下了购书量等7项“全国之最”,被媒体称为“继股市风潮后深圳的‘第二壮举’”。

彭晓告诉我,有人说,“读书热”是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在临时“补课”;有人断言,“读书热”在“金钱第一”的深圳绝不可能持久,“但是,20多年过去,深圳的‘购书热’热度不减、‘读书潮’潮水不退”。

连续23年,深圳的人均购书额一直位居全国大城市榜首;“逛书城”、“进图书馆”成为深圳人日常的休闲项目;亚洲单店面积最大的深圳书城、气派的深圳新图书馆,也成为深圳人把向外地亲友推荐“游深圳”的景点。

曾有机构对深圳人进行过读者问卷调查。受访者中,每月用于购书超过100元的深圳人占60.95%、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的深圳人占74.85%,每年进出图书馆的深圳人达2700万人次,深圳人的阅读率和购书消费、读书时间都明显高于国内许多大城市。

(图为市民们在图书馆外自助借书机前排队挑选图书。  何龙 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由此很是感慨,他觉得,深圳人已经将“读书”逐渐“内化为个人的习惯性行为”。

深圳人对“读书”的追求,被官方视为“市民的文化权利”,于是从2000年开始、深圳将每年的11月定为“读书月”,满足和保障市民的这一权利。

2000年11月,170万深圳市民参加了首届“读书月”;到了2014年,参与第15届“读书月”的深圳市民已经逾千万人次;“读书月”已经被深圳人评选为“市民最喜爱的十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目前,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625个、街头的自助图书馆240座,政府每年对公共图书馆图书购置的财政投入达到2000多万元,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罗湖区还在有一定藏书的家庭建立了30个“家庭图书馆”。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该组织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说,深圳对全民阅读“高贵的坚守”令他感动。

(图为日前举办的第16届读书月辨论赛场面。  齐洁爽 摄)

彭晓认为,在有着数千年“读书”传统的中国,第一个“读书”的节日、第一个让世界认定的“读书”典范竟然出现在年轻的深圳,说明“传统是要靠年轻去传承的、而年轻的深圳正是传承中华民族‘读书’传统的先行者”。

眼下,深圳正在举行第16届“读书月”,并且发布了《深圳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报告说,2015年,深圳人日均读书62.53分钟、比全国平均值多出43.77分钟;年均阅读纸质图书6.61本、电子图书10.42本,分别高出全国人均阅读2.05本、7.2本。

(图为深圳市图书中心城夜景。  张定平 摄)

在采访中,我几位在深圳创业的潮汕老友也参与了“读书月”。广东镇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财来与深圳市金万佳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楚标俩位先生均对我说,有“书”才有“钱”、看“书”才有“钱”,创业、创新需要“钱”、也需要“书”,有了“书”、多“读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有了基础。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11月也是深圳的“全民健身月”。彭晓对我说,“健身月”健身、健体,“读书月”健心、健脑,“健身月”和“读书月”,恰恰就是提升深圳人身心素质的两大“滋补品”。

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好友谢文告诉我,“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已经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深圳的城市理念。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