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喜欢认死理。从小养成吃面食的习惯,尽管在华南地区工作生活了三十年,依然不能一日无面食;开始跟老师学摄影的时候用的是胶片,到现在,数码器材铺天盖地了,我还是丢不下胶片的拍摄;阅读也一样,书捧在手里,文字才能读到心里,恐怕很难成为捧着手机看电子书的“低头族”。
当人们习惯上网看新闻时,我还是留恋报纸。在我的记忆中,刚买回的报纸总有股淡淡的油墨香和预知的好奇感。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报纸的作用可真是太大了。在家里,一份报纸只有长者看完,才能轮到其他人。偏远地区,一个乡也就只有一两份报纸,还要晚好多天才能看到。有的报纸,是只有相当级别的人才能享受的政治待遇。
那时,报纸就是旗帜。
读报,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国际要闻,尽早领会领袖的最高指示。报纸读多了,社论语体和大政方针了然于心。社论体直到今天还活在一代人的笔尖和舌尖,那是铅字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永远的烙印,时代的标识。
在那个朴素的年代,报纸的用处也很多,比如练毛笔字,当包装纸,画鞋垫底样或者糊墙和糊顶棚,甚至用来点火烧柴。可以说报纸真是无处没有,也的确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成了职业报人,一干就是三十年。带着这种对报纸的特殊情感,我参观了“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
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
参观历史博物馆其实就是一场视觉和内心感受的穿越,在“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的参观就仿佛将这种穿越感细化到它所展示的每一段时光,展品让那些旧时光触手可及。
还是在2008年《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挂牌之际,时任《广西日报》总编辑的李启瑞先生专门邀请《中国日报》领导一同参观“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当时我因为有其它事情未能前去,与良机失之交臂。
这一错过就是八年,而在广西这八年多的一线采编经历也更丰富了我这次参观的内涵。
在自媒体的今天,看着射灯下发黄的报纸和上面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照片,大有物是人非的感觉。
民国时期的《广西日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传媒博物馆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闻名于国内。置身博物馆令我受益匪浅,其中我最为难忘的有三件。
据李启瑞先生介绍,《广西日报》最初是民国时期国民党桂系的舆论阵地,1909年5月初创刊于梧州,为同盟会广西分会机关报。民国时期的《广西日报》是广西省国民党党部、省政府的机关报,1937年4月1日创刊于桂林,一直出版至1949年11月下旬,它的起源证明了他的百年历程。此为第一件。
第二件难忘的是《广西日报》报头的六次变化:
新桂系的《广西日报》于1937年4月在桂林创刊,报头为李宗仁题写;第二次是新中国建立后由时任中南局书记的林彪题写报头,从1949年12月3日使用至1971年11月1日。接着换成了黑体字报头,一用就是五年,之后换成毛泽东铅笔手迹的报头,由于铅笔字体线条细,不适宜做报头,仅用了两年,正赶上打到“四人帮”文革结束,随之改成了华国锋题写的报头,报头仅四字却繁简杂揉,不大对称。从1981年起就改用鲁迅生前手书集字报头至今。从一张报纸的报头即可读出历史的沧桑巨变,读出伟人在历史长河的变迁沉浮,更何况去读一份见证广西从近代到当代发展历程的报纸。
百年《广西日报》6次改换报头。
第三件就是让老一辈《广西日报》人最为难忘的一件事,是毛泽东曾亲笔给《广西日报》写过的一封信。那是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在南宁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就如何办好《广西日报》致函中共广西省委负责人刘建勋和韦国清。毛泽东给地方党报写亲笔信这在建国以后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时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毛泽东给《广西日报》写这样一封信,这里面想必有着很深刻的含义,自然是载入了广西的新闻发展史。
毛泽东在就如何办好《广西日报》致函中共广西省委负责人刘建勋、韦国清。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慢慢从有电视到有电脑,又有了微博、微信,年轻人已经很少看报纸了。
不仅如此,有些领导干部也自绝于主流媒体,自绝于党报,天天拿着手机浏览花边新闻,关注小道消息和八卦传闻。马克思说,报纸是促进人民的文化和智育发展的杠杆。萨特说,报纸和太阳一样,它们的使命是给人带来光明。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新媒体素养,是一门大学问。有的领导干部还没弄懂新媒体是怎么回事,就把读报、看新闻联播的好传统丢掉了。不读党报、不看新闻联播,时间久了,就丢掉了主流价值这个主心骨。
现如今,报纸慢慢成了奢侈品。
记得我父亲早年有个剪报的习惯,把看过的报纸上有意义和有趣的文章剪下来贴在一个红色的本本上,时常翻阅。后来被我据为己有,可以说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那个红本本上得来的,直到上中学时我还时常带在身边。因此,我认为有读报、剪报习惯的人,性格可能千差万别,但做事大都不会马虎,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报纸,是一种有态度的文化产品。
报纸也像一位伴随我们成长的老朋友。从铅火时代到激光排印,不变的是那份墨香背后的生活态度和历史记忆。
记得比尔盖茨曾放言,“要在本世纪内消灭纸媒”。如此,若干年以后,报纸会不会成为文物亦或变成为一种奢侈品。这些信息技术大鳄的豪言是资本的胜利,却是文化的失败。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分不清信息和知识了。而印刷时代,知识从来都是指引人前进的灯塔。
“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的创始人李启瑞先生。
李启瑞先生用一句十分经典的话结束了我们的参观: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必然成为明天的历史。读报,就是读历史。报纸,这个传播领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以薄薄纸页之轻,却承载了真实的力量、生命的能量和历史的重量。
如此看来,报纸注定是要伴随我的一生了。
关于作者:火炎,中国日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